交稿前一天,製片人老陳來到剪輯室。
"讓我看看你們做的成片,"老陳拉過一把椅子,"台領導很重視這個報道。"
小張緊張地播放粗剪版本。45分鐘的片子裡,有大段漫長的田間工作鏡頭,有實驗室裡重複的操作,有方稷教授簡短的幾乎算不上"金句"的回答。
放映結束,剪輯室裡一片寂靜。
"這就是你們做的東西?"老陳終於開口,"沒有激動人心的突破時刻?沒有感人至深的奉獻故事?甚至連個像樣的采訪感言都沒有?"
小張低下頭,徐慧卻站了起來。
"陳導,您還記得為什麼要做這個係列報道嗎?"她平靜地問。
"當然是展現先進工作者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展現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不是嗎?"徐慧打斷他,"我原本也期待著拍到震撼的畫麵,聽到精彩的故事。但在那裡的七天,我看到的是日複一日的堅持,是千萬次重複的操作,是在無人喝彩中的執著。"
她調出一段畫麵——方稷在深夜的實驗室裡,小心地擦拭顯微鏡鏡頭。
"這才是最真實的科學家。不是在領獎台上,而是在這些無人看見的角落裡。"
老陳沉默了。他看著畫麵中那個專注的身影,良久,輕輕點頭:"你說得對。但是..."
他指著幾個特彆漫長的段落:"真實不代表枯燥。我們可以保留這種真實感,但需要找到更好的敘事節奏。"
接下來的48小時,徐慧和小張幾乎住在剪輯室裡。他們不再刻意尋找"精彩瞬間",而是讓畫麵自己說話:
方稷測量麥苗時的特寫,那雙粗糙的手與嫩綠的植株形成強烈對比;
實驗室裡,他因為一個異常數據反複驗證直到深夜;
還有那個漫長的黃昏,他獨自在田埂上前行,身影被夕陽拉得很長...
在最後的成片中,徐慧選擇了一段看似平淡的對話。當她問方稷"是什麼支撐您堅持下來"時,方教授隻是笑了笑,說並沒有什麼,如果一定要有,就是想讓大家都吃飽飯。
然後鏡頭切向廣闊的麥田,綠浪在沙漠中翻滾。
節目播出那晚,徐慧緊張地守在電視機前。當45分鐘的紀錄片結束時,她的手機開始不停震動。
第一個打來的是大學同學:"太震撼了!我從沒想過科學研究是這樣的!"
然後是導師:"這是我見過最真實的科研工作者紀錄片。"
最讓徐慧意外的是,很多科研工作者也給報社寄來了信件,
"終於有人拍出我們的日常了!"
"這就是最真實的科研,日複一日的堅持。"
"向所有在無人喝彩中前行的科學工作者致敬!"
她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看不到沙漠那樣璀璨的星河,但她知道,在遠方的沙漠裡,依然有人在實驗室的燈光下工作,在田埂上測量,在無人看見的地方推動著科學的邊界。
徐慧重新打開電腦,開始撰寫下一個采訪計劃。這次,她不會再尋找想象中的英雄,而是要記錄下那些在平凡崗位上堅守的、真實的偉大。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