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的意外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團隊中激起了層層漣漪。但當漣漪散去,科研工作以更加嚴謹、高效的姿態重回正軌。
"組長,你來看看這個,"陳浩叫來李明遠,"我們的生態防控係統,每畝成本比常規種植高出近40!"
李明遠俯身看向屏幕,眉頭越皺越緊。報表上清晰顯示:誘集植物種植占用了12的土地麵積,天敵繁育和釋放增加了人工成本,智能監測係統更需要大量前期投入。
"最重要的是,"陳浩指著收益率一欄,"雖然我們的油菜籽有額外收入,但還是彌補不了主作物減產帶來的損失。"
就在這時,電話響起,是一周一次的會議——方稷從三亞打來了每周例行會議的電話。
五個人在示範點擠在電話前和方稷通話。方稷開門見山:"各點彙報一下初步成本和生態田的建設數據。"
結果令人擔憂:五個點的情況大同小異,生態防控係統的經濟效益都不理想。四川點的張薇甚至彙報:"當地農民直接說,這麼種地虧本,給補貼都不乾!"
會議室陷入沉默。許久,方稷才開口:"這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問題。科技創新不能脫離經濟實際。"
方稷立即調整工作計劃,要求每個示範點深入調研:
詳細核算各環節成本、調查農民接受意願和價格預期、分析不同規模農場的適用性....
調研結果更加嚴峻:小農戶普遍表示"種不起",大規模農場則擔心管理複雜度。隻有極少數農戶願意建設生態農場,表示感興趣,但要求政府的補貼支持要先發再種。
"我們可能太理想化了。"深夜,方稷在與李明遠的電話中坦言,"隻考慮了技術可行性,忽略了經濟可行性。"
方稷放下電話,久久佇立在窗前。三亞的夜溫暖而濕潤,但他的心卻像被北方的寒風吹過。五個示範點的數據清晰地指向同一個結論:他們的生態防控係統在技術上成功,在經濟上卻步履維艱。
"也許是我這次真的離土地太遠了。"方稷喃喃自語。第二天清晨,他本來因為最近腿部隱隱作痛,本來想在三亞接受治療,但是現在決定,親自去四川示範點,全程參與一戶農家的生態種植。
方稷選擇四川並非偶然。在五個示範點中,成都平原的參與農戶最多,但抵觸情緒也最強烈——這裡的農民精於計算,對新技術既開放又務實。
"教授,您真的要去住農戶家?"張薇接到電話時又驚又喜,"劉大爺家條件可不太好..."
"就是要找條件不好的,"方稷的聲音透過電話傳來,"越是困難,越能發現真問題。"
方稷來到成都示範點的消息像長了翅膀。當他的小破車駛進劉家院子時,不僅學生們,連附近農戶都圍了過來。
四川盆地的深秋,霧氣朦朧。
劉大爺搓著手,有些局促:"方教授,咱這條件差,您多包涵。"
方稷笑著拍拍老人的肩:"劉大爺,我是來和您一起種地的,不是來享福的,咱們共同建設。"
這邊沒有農科院的房子,當地政府的大院裡住著其他的學生,方稷隻能是借宿在老鄉家,本來想讓他借住在村長家,但是方稷覺得沒必要既然是在劉大爺家,劉大爺家又有空屋,就住在劉家,這樣溝通什麼的都方便。
方稷拿著行李出現在劉家時,劉大爺是驚訝的,因為他聽村長的意思是讓專家住在村長家。
"方教授,您真來了啊..."劉大爺的聲音有些局促,眼神不由自主地瞟向自家略顯破舊的瓦房。
方稷爽朗一笑,握住老人滿是老繭的手:"劉大爺,接下來要叨擾您了。"
劉大娘聞聲從灶房出來,圍裙上還沾著麵粉:"快屋裡坐!就是...就是家裡條件差,怕委屈了教授。"
"哪兒的話,"方稷提起行李,"這房子好的很,哪裡就委屈了!"
安排住宿時,劉大爺心裡直打鼓。西屋閒置多年,隻有一張硬板床和舊桌椅。他偷偷讓老伴換上最新的被褥,還是覺得過意不去。
更讓他發愁的是夥食——教授來了,總不能天天吃泡菜稀飯。可買肉又要多花錢,這個月的農藥款還沒著落...
正盤算著,方稷從屋裡走出來,手裡拿著個信封:"大爺大娘,這是一點夥食費和住宿費,您千萬收下。"
劉大爺像被燙到似的縮回手:"這咋行!您是來幫我們的,咋能收錢!"
方稷硬把信封塞進老人手裡:"公家有規定,不能白吃白住。您要不收,我隻能去住鎮上了。"
劉大爺捏著厚厚的信封,眼眶突然發熱。他想起自己剛才還在為多個人多雙筷子發愁,頓時羞愧得抬不起頭。
"教授...我..."老人聲音哽咽,"我真是..."
方稷拍拍他的肩:"我懂。種地不容易,不能讓您吃虧。"
收拾完床鋪,又開始打掃屋子。方稷擦窗戶,劉大爺掃地,連牆角積年的蜘蛛網都清理乾淨。雖然家具陳舊,但經過一番收拾,屋裡煥然一新。
"就是缺個書桌。"劉大爺打量著屋子,"您寫字得有個地方。"
方稷指著窗台:"這兒就行,光線還好。"
傍晚,劉大娘使出渾身解數做了拿手好菜:炒時蔬、涼拌雞,還有一盆麻辣小麵。
"太豐盛了!"方稷驚訝道,"平常不用這麼麻煩。"
劉大爺給他夾了塊肉:"應該的!您給了那麼多錢..."
"那錢是公家規定,"方稷正色道,"您要是特意破費,我明天就搬走。"
老兩口這才不再堅持。但從此每頓飯,桌上總會多一碟臘肉或一碗蒸蛋,都是農家自己的出產,不花錢卻用心。
晚上,兩人坐在院裡乘涼。方稷說起自己年輕時在河南下鄉的經曆,還講了之前一些趣事。
劉大爺也打開話匣子:"現在政策好了,就是種地還是不掙錢。兒子媳婦都進城打工了,就我們老兩口守著這幾畝地。"
"所以咱們要找出路啊,"方稷望著星空,"讓種地也能過上好日子。"
第二天開始,劉大爺成了最積極的參與者。不僅嚴格按照技術要求種植,還主動出主意。
喜歡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請大家收藏:()穿越70年代從知青到國士無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