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把守易州和涿州的武將,並非什麼了得之人,加上兵馬有限,因此對大宋國內的情報打探也極為有限。
若非宋廷將一應消息相告,憑他們自己的能耐,想要詳細搞清楚安北軍的情況,還是比較吃力的。
可是如今朝廷官兵被打得自顧不暇,傳遞消息的事情,自然也就被擱置了,所以林衝和盧俊義領軍北上,他們根本不知道。
這除了他們自身能力不足,不能深入宋境活動外,還得益於許貫忠在邊境的嚴密布防,將兩國交界線都給把守得飛鳥難入,就彆說遼國探子了。
得知林衝和盧俊義前來,許貫忠自然是喜不自勝,這說明可以放開手腳進攻燕雲了,是時候讓遼國將士領教一下安北軍真正的實力了。
如今的北路軍,是五路大軍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支,不僅兵馬最多,將領也是人才濟濟,馬軍方麵,有神驍衛將軍杜壆、飛翼軍郎將王寅、虎騎軍郎將呼延灼。
然後是白鶴營校尉衛鶴、太歲營校尉高可立、百勝營校尉韓韜、天目營校尉彭玘、虎旺營校尉龔旺、德中營校尉丁得孫。
步軍方麵,有神勇衛將軍石寶、護國軍郎將司行方、賽虎軍郎將糜貹。
其下是莫愁營校尉杜微、飛白營校尉徐白、南鬥營校尉薛鬥南、立黃營校尉黃愛、鐵麟營校尉馬麟、橫虎營校尉雷橫。
水軍方麵,有奮威衛將軍張順、橫海軍郎將張橫、蹈海軍郎將黨世雄。
這是原本建製,合計領兵八萬。
梁山大本營遷入登州、北路軍與遼國接觸後,林衝又將原本獨立成軍,主要護衛梁山本部的鄔梨的護翼軍調入許貫忠手下,鄔梨為郎將,下設瓊玉、靈韻兩營,以瓊英、鄔靈為校尉。
然後又是王稟的複燕軍繼續北上,歸許貫忠轄製指揮。
再後來又是將新組建的楊溫、張開、項元鎮三軍調撥北上,歸屬許貫忠北路軍,統一指揮作戰。
這五軍編製都是一萬五千人,除鄔梨所領護翼軍是以馬軍為主外,其餘四軍均是是馬步混編,配合作戰。
其中,楊溫軍名為攔虎,得名於他的綽號,也是對他實力的認可。
張開軍名為開北,意為打開北麵局勢,將漢家威風再次揚撒到草原上去。
項元鎮軍名為鎮虜,意為鎮住北麵胡虜,穩固漢家江山。
四軍下設三營的校尉,都是他們原本手下將校,這些人自然是本領不俗,知兵善戰,但還未打出什麼名堂,因此名聲不顯,也還未取得營號,隻以序號為名。
五軍加入後,北路軍兵馬來到十五萬五千人,基本上抵得上兩路大軍總和,這也是許貫忠敢同時進攻易州、涿州、遼國南京——燕京析津府的底氣。
更彆說後續還有神恭衛將軍史文恭領兵從海路北上助陣,史文恭兵三萬,馬步各一軍,馬軍帶的是花榮的致廣軍,下麵是計稷的計嶺營、李應的天雕營、扈三娘的青華營。
步軍帶的是徐寧的寧靖軍,下麵是羅江的穿山營、薛永的大永營、李忠的忠虎營。
這算是將東路軍給調了一半前來,登州防務,是魯智深領著步軍潤天軍和水軍騰蛟軍,將校為潤天軍郎將厲天閏、通霸營校尉周通、儉順營校尉張儉、義全營校尉姚義和騰蛟軍郎將童威。
合計兵馬兩萬五千人,但有承啟軍助陣,把守登州萬無一失。
韓世忠則帶領馬軍忠良軍趕去耽羅島,李俊、童猛一起,協助蕭嘉穗開海擴疆,抵禦高麗。
韓世忠軍下轄弘遠、紅玉、定寶三營,校尉分彆是穆弘、梁紅玉、蘇定。
李俊的楊威衛隻有兩軍,調出騰蛟軍後,剩下童猛的飛蜃軍。
此外,蕭嘉穗在耽羅島也組建了一支漢人和耽羅國人混雜的五千人的步軍,因此三軍合計三萬人,一起駐守耽羅島,發展海貿,防禦高麗報複。
……
北路軍方麵,自開戰以來,一直都是兵分兩路。
其中,許貫忠領著石寶,帶步軍護國軍和馬軍虎騎軍以及後續趕來的複燕、攔虎、開北、鎮虜四個混合軍,共計兵馬九萬人進攻遼國易州和涿州。
杜壆則帶馬軍飛翼軍、護翼軍和步軍賽虎軍,在水軍奮威衛協助下,合兵六萬五千人,進攻遼國燕京析津府。加上隨後趕來助陣的史文恭部,兵力達九萬五千人。
因分開作戰,許貫忠不能及時指揮燕京析津府戰事,杜壆、史文恭、張順又是一般職務,進攻意見隻得商量著進行,沒有誰能拍板決定,因此效率不是很好。
介於此,林衝將打賭輸給自己的宗澤派道燕京前線,給了他一個北路軍副軍師的職務,充當許貫忠副手,負責指揮北路軍東麵戰事,協調三軍進攻燕京。
他此前作為大名府留守,而且官聲不錯,但是未曾擔任大軍指揮,所要協調的三人又是梁山元老,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宗澤其實壓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