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兵馬,多為騎兵,這就注定了他們的優勢在野戰上,在衝鋒陷陣上。
守城,顯然是製約了他們的戰鬥力。
這一點,西夏君臣都十分清楚。
可讓他們鬱悶的是,在野外和昭軍作戰,他們占不到任何便宜。
引以為傲的三千鐵鷂子,已經被連環馬給破了。
擒生軍又不是昭國馬軍的對手,被打得毫無脾氣。
最擅長的騎兵作戰都沒有任何優勢,那步軍就更加不堪。
當然,這些年與宋國的磨礪中,還是讓步軍有了很大起色。
雖然擺陣作戰還是差強人意,但他們學會了修築堡砦,依靠地利,嚴防死守。
此前,他們憑著堅固的堡砦拖住宋軍,在配合機動性極強的騎兵,打得宋軍苦不堪言。
但是現在麵對昭軍,局勢卻完全變了。
他們辛苦修建的堡砦,被昭軍毫不留情的用火器給轟炸得麵目全非。
而騎兵機動性被遏製,兩軍形不成合力,根本阻擋不了昭軍推進。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夏軍一敗再敗,最終全部聚集在興慶府。
這對昭軍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李乾順舉全國之力死守興慶府,那麼昭軍隻要拿下興慶府,就相當於拿下了整個西夏。
杜壆對此十分滿意,忍不住要誇一聲李乾順果然懂事。
因此,他前期對興慶府的進攻,其實不那麼用力。
目的就是讓李乾順能順利將所有兵馬都聚集起來,再來一鍋端了。
如今,西夏聚兵三十萬,自己這邊又增添了楊再興、張憲兩員猛將,是時候發起總攻了。
當然,在攻打城池之前,還是要先解決西夏騎兵的問題。
西夏兵雖然退守興慶府,但作戰方式,更多還是不斷派出馬軍來與昭軍交戰,企圖用不斷到來的兵馬,將昭軍給消耗一空,然後反敗為勝。
杜壆原本隻領著十五萬兵馬前來,沿途還分了不少出去把守打下的城池,抵達興慶府時,已經隻有十萬兵馬。
好在張順能領著水軍逆流而上,提供協助,但也隻有十二萬大軍。
如今楊再興和張憲領兵四萬前來,也隻有十六萬,人數根本不占優勢。
李乾順便采用增兵戰術,不斷以不同部落的兵馬出城和昭軍野戰。
杜壆來者不拒,領著馬步軍兵,一場一場的打了下來。
無一例外,無論出城交戰的是哪路兵馬,取得勝利的永遠是昭軍。
哪怕李乾順一次投入二十萬大軍,依舊不能將裝備精良、戰力彪悍的昭軍擊潰。
所以,他後麵不敢將兵馬全部壓上,隻能出動部分兵馬,日夜不停與昭軍交戰。
杜壆對此也有應對,便是將大軍分作幾個部分,輪番應對,以保持精力和戰鬥力。
當然,火器是不要錢一般的打了出去,等西夏軍堅持不住,便揮兵殺出,將出城的西夏兵趕回城區,順勢佯攻一番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