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劉錡喜滋滋地規劃宏大的經濟版圖的時候,宣和二年底,童貫的軍令和段景住的密函一起到了,內容都是,睦洲人方臘,反了!
劉仲武以老兵建製剛被打散,新軍尚未練成,如出兵關內,恐邊境有失為由,按兵不發。
折可求卻找不到借口,隻好派折可存帶二萬麟府軍,奉命出征。
劉錡緊急給折可存去信囑咐,征完方臘就趕緊帶兵回來,不要逗留。因為劉錡知道,征完方臘還有宋江要打,打完宋江折可存就被派駐崞縣,之後宋金戰爭爆發,折可存就再也沒有回來。
劉錡當然不願意自己的舅哥最後是這個結果,所以在心中一再囑咐,務必謹慎行事,注意安全,不要陷進去。
可劉錡沒想到,折可存一直生活在父兄的羽翼下,立過的唯一戰功,還是在和西夏的一支小部隊戰鬥的時候,帶隊抓住了對方的一個小頭目,才因功從“負責機宜文字”提到了第四將副將的職務。這次好不容易得以主將身份帶軍出征,已經是興奮的不得了,每戰必身先士卒!
方臘兵敗後餘部困守幫源峒,折可存部負責堵住後山以防方臘逃脫,折可存手下有個都頭名喚韓世忠的,單人獨騎在當地向導帶領下,翻越小路,直抄方臘老巢,居然一人殺死殺傷方臘的衛兵幾十人,最後生擒方臘。結果出山的時候,迷了路,沒有原路返回,碰到另一路主將辛興宗,命令韓世忠把方臘交出,生生的把功勞搶了過去。
折可存聞之大怒,找童貫理論,無奈辛興宗是童貫從西北帶出來的心腹,自然不理會折可存的申辯。
於是,為免功勞旁落,折可存在今後的戰鬥中,更是一馬當先,當仁不讓。方臘被殺後,義軍一部跟隨呂師囊轉移至黃岩,折可存率部自三界鎮緊追不舍。義軍死守斷頭山,折可存率輕兵從山後偷襲,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後山懸崖,士卒拚命衝殺,一戰斬殺呂師囊等三十多名義軍首領。這一次,折可存終於因功升任“武節大夫”。
剛平定方臘,本來已經被張叔夜招撫的宋江,再次在山東降而複叛。大怒的宋徽宗在汴京城門檢閱平叛軍的時候,直接點名表現英勇的折可存,帶兵前往山東抓捕宋江。
官家欽點、挾大勝餘威的折可存,對上一個反複無常、降而複叛、眾叛親離的草寇,當然不在話下,不過一個月,便捉到了宋江,即刻斬首。這次立功,讓折可存又升職了,成了“武功大夫”。
隻比自己的哥哥、也是折家家主的“右武大夫”折可求低了一級。
折可存誌得意滿,早就把臨行前劉錡的囑咐忘到腦後,得勝回朝後,在繁華的汴京玩的不亦樂乎。
轟轟烈烈、號稱擁兵百萬的方臘起義,沒幾個月就被童貫帶兵給鎮壓下去了;劉錡熟讀的所謂梁山泊一百單八將更是虛有其名,估計都是硬湊出來的名號,戰力更是不堪一擊,畢竟是農民軍,缺乏訓練,第一次起義被張叔夜稍用計策,便燒了船斷了後路,被迫投降。估計是投降了也沒得到多大好處,於是沒多久又反,這次更慘,眾叛親離,一個月不到便被捉拿,宋江人頭落地。
劉錡從開始就沒想過自己去帶兵參與鎮壓,畢竟受後世影響太大,潛意識裡認為農民起義都是正義的一方,對起義軍抱有同情。
其實,雖說農民起義是被逼出來的,情有可原,但掙脫了韁繩的農民軍有時比野馬還要狂暴。
就拿方臘來說,儘管經過半年的時間就被北宋軍隊鎮壓了,但方臘對宋朝官吏的血腥報複,卻令北宋各級官員們膽戰心驚。
短短半年時間,起義軍共攻破六州五十二個縣,共殺死官民二百萬人。
方臘的軍隊也搶掠婦女,清溪幫源洞被童貫所率軍隊攻破後,裸體在樹林中吊死的被擄奸婦女,前後相望十餘裡。
方臘攻占杭州後,殺了製置使陳健、廉訪使趙約,放火燒城,燒死的老百姓不計其數。
起義軍凡是抓住宋朝官吏,定要割其肉,斷其體,取其腸肺,或者熬成膏油,亂箭穿身,用各種辦法加以折磨,以解心頭之恨。
據北宋戶籍資料統計,當時人口數目為三千六百餘萬人,相當於每十八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被殺。被殺人口數量比一場可怕的瘟疫奪走的人口還要多。
這場暴亂,使本來相對富庶的江南百姓紛紛逃離家鄉,大量流民在段景住軍機處各個據點人員的有意引導下,紛紛奔秦鳳路而來。
秦鳳路優厚的流民安撫政策,使這些流民很快就安定了下來,甚至有些人口多的家族很快的就在秦鳳路境內,形成了一個個聚居的小型村落。
更有些富戶在城鎮開辦酒樓店鋪,秦鳳路的人口在短期內增長了許多,經濟也快速地繁榮了起來。
這也算是劉錡的意外所得了!更意外的是,流民裡還有相當多的士子,劉錡對他們大力招募,這些士子好不容易脫離險境,正需要安穩的收入和生活環境,於是紛紛應征,各州、縣、軍中的文吏空白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緩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折可求的行為也讓劉錡警醒了許多,不能一味的依靠盟友關係來架構西軍聯盟,把軍權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可靠的。儘管如此,劉錡還是對折可存放心不下,便派出幾個影衛,去往汴京秘密保護折可存。
第一批影衛經過劉錡這幾年的殘酷訓練,已經成長為令人可怖的存在,不僅精通各種特工技術,而且對劉錡絕對忠心,稱之為死士也不為過,論身手,絕不比後世的特種兵差。
除了將府的人,影衛們在外人看來,也就是一些身手矯健的侍女家丁。男女主人均出身將門,教授侍女、家丁一些武藝傍身,在這個時代是極為平常的事情。
時光如梭。
宣和四年四月,就在金軍把遼國打的稀裡嘩啦即將崩潰的時候,趙佶終於任命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蔡攸為副使,種師道為主將,王稟、楊可世為副將,勒兵十萬巡邊。
四月二十三日,童貫剛到高陽關路地界,就向遼國境內軍民發了個帖子,意思就是遼國境內的漢人受苦了,現在王師終於來了,大家趕緊過來歸順,帶兵獻城的更有重賞。
童貫聽了馬植的忽悠,以為根本不需要動刀動槍,隻要在邊境上把十萬軍隊一擺開,燕人就會乖乖的歸順過來。
可事實完全不是這回事。不僅燕地漢人沒啥反應,連寫給耶律淳的招降書也被撕的粉碎。
人家遼國正被金國打的狼狽不堪,憋了一肚子氣,你這個背盟棄義的家夥還落井下石過來搶便宜?老子打不過金國還打不過你?
於是耶律淳殺掉了信使,擺開了陣勢要和童貫乾一場。可這個時候,童貫才發現河朔軍隊因為長期處於和平時期,不加訓練,軍將一個個的驕橫懶惰,完全不堪用。軍需物資也是要什麼沒什麼,其中軍糧充其量隻有賬麵上的一半。童貫的自信心一下子受到了打擊,畢竟帶兵二十多年,這種情況不容樂觀,使他不由得不小心謹慎起來。
童貫到了河間府分軍,十萬大軍分為東、西兩路軍。以雄州和廣信軍分彆作為為東西兩路軍的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