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軍在這片廣袤區域的最高指揮官,我佇立在軍事指揮中心,目光冷峻地凝視著大幅作戰地圖,澳大利亞的每一處地形、每一條道路都烙印在我心中,我深知這片土地對我們宏大戰爭布局的關鍵意義。在成功登陸澳大利亞,並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瓦解澳大利亞政府軍的抵抗後,我們已初步在這片大陸上建立起統治秩序。然而,那些如頑強野草般的民間抵抗組織,雖暫未形成大規模的軍事威脅,卻似隱藏於暗處的荊棘,不時刺痛我們,給德軍的統治帶來諸多棘手難題。
德軍在占領區內全麵推行鐵血政策,以確保對這片土地的絕對掌控。各地嚴格實施宵禁製度,每當夜幕如墨般籠罩大地,整個澳大利亞瞬間陷入死寂。曾經熱鬨繁華的城市街道與寧靜祥和的鄉村小徑,刹那間空無一人,宛如荒棄的鬼域。德軍巡邏隊邁著整齊而冰冷的步伐,在街頭巷尾穿梭,任何敢於在宵禁期間現身的身影,都會在瞬間被無情射殺。這一嚴苛製度,不僅如繩索般緊緊束縛澳大利亞民眾的行動自由,更似高懸於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恐懼的陰影在每個澳大利亞人心中揮之不去。
同時,大規模搜捕行動如狂風驟雨般頻繁展開。德軍士兵如獵犬般挨家挨戶進行地毯式清查,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藏匿抵抗組織成員或武器的角落。他們粗暴闖入民居,肆意翻箱倒櫃,將百姓原本平靜的生活攪得支離破碎。一旦發現抵抗組織的蛛絲馬跡,德軍便迅速調集重兵,如烏雲壓頂般向目標地點合圍,展開殘酷無情的圍剿。在圍剿過程中,德軍手段之殘忍令人發指,全然不顧平民死活,許多無辜百姓慘遭池魚之殃,被無情卷入這場殘酷的戰爭風暴,成為德軍殘暴統治的犧牲品。
然而,在應對這些抵抗組織的同時,我憑借多年軍事經驗與對戰場局勢的敏銳洞察,深知澳大利亞獨特的地形地貌對德軍裝甲突擊群而言,宛如一把雙刃劍。廣袤的平原與相對開闊的地形,為裝甲部隊提供了絕佳的馳騁空間,使我們能充分發揮裝甲突擊的強大威力,迅速突破防線、分割敵軍。但另一方麵,若美國等盟軍利用澳大利亞作為反攻跳板,我們也可能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
經過深思熟慮,我親自做出一項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重要部署:刻意留下達爾文港周邊區域未進行全麵封鎖。達爾文港,這座位於澳大利亞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港灣寬闊且水深適宜,具備優良的停泊條件,無疑是理想的登陸地點。我精心策劃,意在引誘美國援軍從此處登陸澳大利亞大陸。這看似冒險的舉動,實則是我為美軍精心編織的一張大網,一個致命的陷阱。
此外,我還製定了分化澳大利亞民眾的策略。對於那些願意和德軍合作的人,我們給予豐厚的福利待遇。為他們提供寬敞舒適的住所,內部裝飾精美,家具一應俱全;給予充足且優質的食物供應,包括各種新鮮的肉類、蔬果以及精致的糕點;還為他們安排穩定且高薪的工作,讓他們在德軍控製的企業或機構中任職,確保他們能擁有良好的生活。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拉攏一部分澳大利亞民眾,削弱抵抗組織的群眾基礎。而對於抵抗者,無論其抵抗強度如何,我們都堅決打擊,絕不留情,以彰顯德軍統治的權威。
對抵抗組織的持續打擊與資源掠奪
儘管為了戰略布局留下了達爾文港這個看似“破綻”,但德軍對抵抗組織的圍剿力度絲毫未減,反而變本加厲。
在悉尼,由約翰領導的抵抗組織猶如一顆頑強的釘子,深深紮在我們統治的版圖中。他們巧妙利用城市錯綜複雜的地下排水係統和廢棄工廠作為隱秘據點,這些據點陰暗潮濕,彌漫著腐朽的氣息,但對於抵抗組織而言,卻是他們對抗德軍的堅固堡壘。他們通過一係列精心設置的秘密聯絡點傳遞情報,這些聯絡點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有的隱藏在破舊雜貨店中,有的則設在廢棄倉庫的暗室裡。抵抗組織成員如鬼魅般在這些聯絡點之間穿梭,小心翼翼地傳遞著至關重要的信息,確保行動協調一致。
他們頻繁發動突襲,給德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其中,對我們小型彈藥庫的那次襲擊堪稱經典。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抵抗組織成員如幽靈般悄然接近彈藥庫。他們事先對彈藥庫的防禦布局進行了詳細偵察,摸清了德軍巡邏隊的巡邏規律。趁著巡邏隊換崗的間隙,他們迅速突破外圍防線,如敏捷的獵豹般潛入彈藥庫內部。隨後,他們巧妙安置炸藥,隨著一聲巨響,彈藥庫瞬間火光衝天,巨大的爆炸聲響徹夜空,滾滾濃煙直衝雲霄。這次襲擊不僅摧毀了大量珍貴彈藥,還引發了連鎖爆炸,讓周邊的德軍設施也遭受重創,給我們的軍事行動帶來極大困擾。
然而,德軍不會坐視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們加大了對悉尼地區的監控力度,利用先進的通訊監聽設備和大量的線人網絡,對抵抗組織的一舉一動進行嚴密監視。經過長時間的情報收集與分析,我們逐漸掌握了他們的活動規律。隨後,一場精心策劃的圍剿行動悄然展開。德軍部隊如潮水般湧入抵抗組織的據點周邊,將其團團包圍。約翰和他的同伴們奮起反抗,憑借著簡陋的武器與德軍展開激烈槍戰。但在德軍強大的火力麵前,抵抗組織漸漸難以支撐。約翰在戰鬥中表現得極為英勇,他手持武器,身先士卒,帶領著同伴們一次次向德軍發起反擊。然而,最終寡不敵眾,約翰不幸被俘。德軍對他嚴刑拷打,試圖從他口中獲取其他抵抗組織的情報,但約翰寧死不屈,最終慘遭德軍殺害。悉尼的抵抗組織遭受重創,大部分成員在戰鬥中犧牲或被俘,剩餘成員被迫轉入更加隱秘的地下活動,組織的活動陷入前所未有的低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墨爾本,由一群熱血工人組成的抵抗小組同樣讓德軍頭疼不已。這些工人深知工廠對於德軍戰爭機器運轉的重要性,於是他們以工廠為戰場,發動了一場獨特的戰爭。他們在工廠內部發起罷工行動,工人們團結一致,放下手中的工具,拒絕為德軍生產戰爭物資。同時,他們利用對工廠環境的熟悉,巧妙破壞生產設備。他們或是在機器關鍵部位動手腳,或是破壞電力供應係統,使得工廠生產陷入癱瘓。此外,他們還在工廠周邊精心設置各種陷阱,如尖刺陷阱、絆雷等,專門伏擊德軍巡邏隊。每當德軍巡邏隊經過,這些陷阱便如潛伏的獵手般發動攻擊,給德軍帶來意想不到的打擊。
麵對墨爾本的抵抗小組,德軍同樣采取了強硬措施。我們增派大量兵力對工廠周邊進行巡邏和搜查,加強對工人的管控。同時,對工廠實施更加嚴格的戒嚴,安裝更多的監控設備,試圖徹底鏟除這股抵抗力量,確保我們對澳大利亞工業資源的順利掠奪與整合。
在對抵抗組織進行殘酷打擊的同時,德軍對澳大利亞資源的掠奪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且規模不斷擴大。澳大利亞豐富的礦產資源成為我們重點開發的對象,無數澳大利亞礦工在德軍的威逼下,被迫在惡劣到極點的環境中日夜勞作。礦井內陰暗潮濕,彌漫著刺鼻氣味,通風設備幾乎形同虛設,安全設施更是簡陋到令人心寒。但德軍為了滿足戰爭對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全然不顧礦工生死,驅使他們像奴隸般挖掘礦石。一車車珍貴的礦石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德軍的軍事基地和歐洲本土,為德軍的戰爭機器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糧食方麵,德軍對產量進行了嚴格的控製和調配。大片肥沃的農田被德軍強行接管,農民們辛苦勞作的成果大部分被無情運往德軍的軍事基地和歐洲本土,以維持德軍龐大軍隊的運轉和國內的需求。而澳大利亞當地人民卻因此麵臨嚴重的糧食短缺,許多人食不果腹,生活陷入極度困境。孩子們餓得麵黃肌瘦,老人和婦女們在饑餓和恐懼中掙紮求生。
澳大利亞的工業設施也在德軍的鐵蹄下被全麵改造,完全服務於德軍的戰爭需求。原本生產民用產品的工廠,如今機器日夜轟鳴,生產著各種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工廠裡彌漫著刺鼻的硝煙味,工人們在德軍的監視下,如同行屍走肉般被迫為侵略者製造殺戮的工具。德軍還通過傀儡政府建立了一套嚴密得如同牢籠般的經濟統治體係,發行新的貨幣,完全控製物價。他們以極低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的物資,又以高價出售生活必需品,將澳大利亞的財富源源不斷地轉移到自己手中。澳大利亞的經濟在德軍的殘酷剝削下,如同一個被榨乾的檸檬,瀕臨崩潰邊緣,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進一步削弱了抵抗力量的生存土壤。
戰略伏筆與未來展望
我站在指揮室的窗前,望著遠方,心中勾勒著未來的戰略藍圖。達爾文港,這個看似被我們“遺漏”的地方,實則是我為美軍精心設下的致命陷阱。我仿佛已經看到,美國援軍在收到澳大利亞抵抗組織或其他情報誤導後,誤以為達爾文港是他們反攻澳大利亞的突破口,從而調集大量兵力從此處登陸。
一旦美軍踏上澳大利亞大陸,他們將不得不深入內陸。而澳大利亞廣袤的內陸地區,對於熟悉地形且擁有裝甲優勢的德軍而言,無疑是一個絕佳的戰場。我們的裝甲突擊群將如猛虎下山般從四麵八方合圍美軍,以逸待勞地對其進行圍殲。想象一下,當美軍疲憊不堪地深入內陸,卻遭遇德軍強大的裝甲部隊的突然襲擊,他們將陷入怎樣的絕境。德軍的坦克將如鋼鐵洪流般衝向美軍,槍炮聲震耳欲聾,硝煙彌漫天際。美軍在我們的猛烈攻擊下,將無處可逃,隻能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掙紮求生。
消滅這股美軍力量,不僅能大幅削弱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有生力量,讓他們在短時間內難以組織起有效的反攻,還能為我們後續進攻日本或菲律賓時減輕巨大的壓力。當我們在進攻這些重要戰略目標時,將不再擔憂美軍從澳大利亞方向的增援,可以更加從容地部署兵力,集中優勢火力突破敵軍防線。我仿佛已經看到,在我的指揮下,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進一步擴大戰果,為德意誌帝國贏得最終的勝利。而澳大利亞,這片曆經戰火洗禮的土地,將成為我們邁向勝利的堅實基石,見證德軍在這場世界大戰中的輝煌。
喜歡1945德軍團長的係統逆襲請大家收藏:()1945德軍團長的係統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