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我被老張雷鳴般的呼嚕聲吵醒。推開窗戶,禹城的清晨空氣裡飄著股豆香味,遠處早點攤的蒸籠正冒著白煙。
"起床了!"我抄起枕頭砸向老張。
老張一個激靈坐起來,下意識擺出格鬥姿勢:"誰?怎麼了?"
老鄰居早已穿戴整齊,正用旅館的劣質茶葉泡茶:"趕緊的,今天要去拜訪那位老教師,聽說他脾氣古怪,去晚了不接待。"
我們匆匆洗漱,在街邊吃了碗豆腐腦配油條。禹城的豆腐腦與眾不同,鹵汁裡加了芝麻醬,又香又稠,老張連喝了兩碗。
"昨晚我查了資料,"老鄰居從兜裡掏出個小本子,"那位老教師姓周,文革時是一中的圖書管理員,偷偷保護了不少古籍。退休後住在文廟附近。"
文廟在城北,是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我們穿過欞星門,繞過泮池,在廟後的小巷裡找到了周老師的家——一棟牆皮斑駁的二層小樓,門口種著棵石榴樹,已經打了花骨朵。
老張上前敲門,好一會兒才聽見裡麵傳來拖遝的腳步聲。門開了一條縫,露出張皺紋縱橫的臉,眼睛卻炯炯有神。
"誰啊?"聲音沙啞但中氣十足。
老鄰居上前一步:"周老師吧?我們是京城來的,聽說您收藏了一些古籍,想開開眼界。"
門"砰"地關上了,裡麵傳來一聲:"不賣!"
我們麵麵相覷。老張又要敲門,老鄰居攔住他,從包裡掏出個信封塞進門縫:"周老師,我們不是販子,這是文化局的介紹信。"
過了約莫五分鐘,門又開了。周老師戴上了老花鏡,仔細打量我們:"進來吧。"
屋裡比想象中整潔,但堆滿了書。一樓除了廚房和衛生間,全是書架,連樓梯下麵都塞滿了發黃的線裝書。
"坐。"周老師指了指沙發,自己坐在一張老式藤椅上,"說吧,你們到底想乾什麼?"
老鄰居誠懇地說:"周老師,實不相瞞,我們在京城開了家小古玩店,最近貨源緊張。聽說您這兒有些古籍,想看看有沒有適合的。"
周老師哼了一聲:"現在年輕人誰還看這個?都盯著手機。"他站起身,顫巍巍地走向一個書架,"跟我來。"
我們跟著上了二樓。這裡光線昏暗,窗戶都被書堆擋住了一半。周老師打開一個樟木箱子,裡麵整齊地碼著幾十本線裝書。
"這些都是我冒險藏下來的,"周老師撫摸著書脊,像撫摸孩子的頭發,"破四舊時,我連夜把這些書轉移到學校地下室,上麵蓋上煤堆。"
老鄰居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禹城縣誌》,翻開一看,是光緒年間的刻本,保存完好。又看了幾本,多是地方誌和詩文集,雖然珍貴,但不適合我們小店經營。
"周老師,您這些書確實有曆史價值,"老鄰居斟酌著詞句,"不過我們小店主要經營的是..."
"看不上是吧?"周老師突然來了精神,"那給你們看個好東西!"
他從床底下拖出個鐵皮箱子,打開鎖,裡麵是個藍布包裹。掀開布,是幾冊裝幀精美的《禮記集說》,明代嘉靖年間的刻本。
老鄰居倒吸一口涼氣,手都有些抖了:"這...這可是國寶級的啊!"
周老師得意地笑了:"識貨!這套書全國存世不超過五部,我這套最完整。"
我們傳閱著這套古籍,紙張已經發黃,但字跡清晰,版刻精良。老鄰居仔細檢查後,遺憾地搖搖頭:"太珍貴了,我們買不起,也不敢買。"
周老師點點頭:"算你們老實。這套書我已經捐給國家圖書館了,下周他們就來取。"
正當我們失望之際,老鄰居翻到最後一冊時,從書裡掉出一張對折的紙。展開一看,是張泛黃的地契,上麵蓋著紅印章,還有張手繪的地圖。
"這是?"老鄰居眼睛一亮。
周老師湊過來看了看:"哦,這個啊,當年夾在書裡的,我一直沒在意。好像是明朝某個地主家的地契和宅院圖。"
老鄰居仔細研究那張地契:"萬曆三十年的,看這紙張和墨色,是真的。"他又看了看地圖,"這畫的是個宅院布局,這裡標了個紅點..."
周老師擺擺手:"喜歡就拿去,反正書已經捐了,這些小零碎你們留著玩吧。"
老鄰居連連道謝,把地契和地圖小心收好。我們又看了些其他書籍,最後選中了幾本清代筆記小說和一部乾隆年間的《禹城山水誌》,周老師隻象征性地收了點錢。
臨走時,周老師突然說:"你們要是對老物件感興趣,可以去沙河辛村看看。那裡有戶姓趙的人家,祖上當過鹽商,家裡可能還有些東西。"
我們記下這個信息,謝過周老師。出了門,老張迫不及待地問:"那地圖有什麼玄機?"
老鄰居神秘地笑笑:"現在還說不準,得研究研究。走,先去吃午飯,我請客!"
我們在文廟附近找了家小館子,點了禹城特色的泡子糕和炒合菜。泡子糕是用小米麵發酵後蒸的,鬆軟香甜;炒合菜則是把豆角、茄子、土豆等時蔬一鍋燴,樸實但可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吃飯時,老鄰居把那張地圖鋪在桌上研究:"看這布局,像是大戶人家的宅院。紅點標在後花園的位置,可能是埋了什麼東西。"
老張興奮地拍桌子:"寶藏?"
"小點聲!"老鄰居瞪了他一眼,"也可能是口井或者假山什麼的。得先弄清楚這宅院在哪兒。"
我仔細看了看地圖:"上麵寫著"李宅",會不會是李家大院?昨天咱們去的大禹公園附近好像有個老宅子叫這名兒。"
正說著,鄰桌一個戴金鏈子的胖子突然湊過來:"幾位是收古董的?"
我們警覺地收起地圖。老鄰居淡定地說:"就是愛好,隨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