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清回來的第三個月,聚寶齋的生意又淡了下來。這天下午,我們仨坐在店裡,老張用雞毛撣子有一下沒一下地掃著貨架上的灰,老鄰居戴著老花鏡翻看一本拍賣圖錄,我則對著賬本發愁。
"再這麼下去,房租都交不起了。"我歎了口氣。
老鄰居頭也不抬:"急什麼,好東西都是等來的。"
正說著,店門被推開,一個西裝筆挺的中年男人走了進來。他環顧四周,目光在幾件瓷器上停留片刻,然後徑直走到櫃台前。
"聽說你們收老物件?"他壓低聲音問。
我點點頭:"要看是什麼東西。"
男人從公文包裡小心取出一個布包,打開後是一麵銅鏡,直徑約十五厘米,背麵鑄有精美的禽鳥紋飾,綠鏽斑駁但品相完好。
老鄰居立刻放下圖錄,戴上白手套接過銅鏡,拿出放大鏡仔細查看。鏡背邊緣刻著"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個篆字。
"西漢時期的日光鏡,"老鄰居難掩興奮,"真東西!"
男人眼中閃過一絲得意:"家傳的。您看能給多少?"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我們以八萬的價格收下了這麵銅鏡。男人走後,老鄰居愛不釋手地擦拭著銅鏡:"撿漏了!這要是上拍賣,至少十五萬起。"
老張湊過來看熱鬨:"這鏡子有什麼特彆的?"
"西漢時期的銅鏡能保存這麼完好,非常罕見,"老鄰居解釋道,"而且這種日光鏡在收藏界很搶手。看這銘文和紋飾,應該是山東一帶的工藝。"
我心中一動:"山東?咱們剛去過臨清,要不要再去趟山東?說不定能收到更多好東西。"
老鄰居沉思片刻:"濟南長清有個孝裡鎮,那裡有座孝堂山,山上有座東漢時期的郭氏墓石祠,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麵房屋建築。附近經常有漢代文物出土..."
"那還等什麼?"老張已經站了起來,"明天就出發!"
三天後,我們站在了孝裡鎮的街頭。這裡比臨清更顯古樸,青磚灰瓦的民居沿街而建,遠處孝堂山鬱鬱蔥蔥,山頂隱約可見一座石構建築。
"先找個地方住下,"我看了看表,已是下午四點,"明天一早去孝堂山。"
我們在鎮中心找了家小旅館,老板娘熱情地推薦了附近的"老張家大素包"。放下行李後,我們直奔這家小店。
店麵不大,但食客盈門。我們點了招牌的大素包和清湯牛肉。不一會兒,熱氣騰騰的素包上桌,足有拳頭大小,皮薄餡多,咬一口,粉條、豆腐、野菜的香味充滿口腔。
"這素包絕了!"老張一口下去就讚不絕口,"比肉包子還香!"
清湯牛肉也很有特色,湯色清澈卻味道醇厚,牛肉片得極薄,入口即化,配上香菜和辣椒油,吃得我們滿頭大汗。
正吃著,鄰桌一個戴眼鏡的年輕人主動搭話:"幾位不是本地人吧?來旅遊的?"
我點點頭:"聽說孝堂山很有名,特地來看看。"
年輕人推了推眼鏡:"那你們可找對人了。我是孝裡鎮民俗文化站的,叫林誌遠,專門研究孝堂山文化。明天我可以帶你們參觀。"
我們交換了聯係方式,約好明天一早碰頭。小林還熱情地介紹了孝裡鎮的幾處古跡和特色小吃,比如孝裡米粉和山前豆腐。
第二天清晨,小林如約而至,帶我們前往孝堂山。山路平緩,兩旁鬆柏蒼翠,空氣清新。小林邊走邊講解:"孝堂山因"郭巨埋兒"的孝道故事得名。山上的郭氏墓石祠建於東漢初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約莫半小時後,我們來到了山頂。眼前是一座單簷懸山頂的石築祠堂,麵闊三間,進深兩間,全部用青石砌成,古樸莊嚴。
"這就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麵房屋建築,"小林自豪地說,"比著名的武梁祠還要早幾十年。"
石祠內部空間不大,但保存完好。牆壁上刻滿了精美的漢代畫像,有車馬出行、宴飲樂舞等場景,線條流暢,栩栩如生。
老鄰居如獲至寶,拿出筆記本快速記錄著細節。老張則對建築結構更感興趣,研究那些兩千年前的石榫卯。我注意到石祠一角的地磚有些鬆動,蹲下身查看。
"彆碰!"小林突然喊道,"那是文物!"
我縮回手,但眼尖地發現那塊鬆動的地磚邊緣似乎有什麼東西。趁小林給老張講解畫像內容時,我悄悄用鑰匙輕輕撬了撬地磚——下麵竟藏著一個銅匣!
我迅速把銅匣塞進口袋,若無其事地跟上大家的步伐。參觀結束後,小林帶我們去了石祠後麵的郭氏墓遺址,那裡隻剩下一個土丘和幾塊殘碑。
下山時已是中午,小林推薦了山下的"孝裡人家"農家樂。我們點了當地特色的孝裡米粉、山雞蛋炒香椿和泉水鯉魚。米粉細滑爽口,配上特製的醬料,讓人食欲大開。
"小林,孝堂山有什麼傳說嗎?"席間,老鄰居裝作隨意地問道。
小林喝了口啤酒:"最有名的就是"郭巨埋兒得金"的故事。說是漢代郭巨家貧,為了奉養母親,決定埋掉兒子節省口糧。挖坑時卻意外發現一壇黃金,上書"天賜孝子郭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老張聽得直搖頭:"這也太殘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