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思想的體現罷了,"小林笑道,"不過民間還有個傳說,說郭家其實是大族,那壇黃金隻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寶藏藏在孝堂山某處,等待有緣人發現。"
我和老鄰居交換了一個眼神。飯後,我們婉拒了小林繼續導遊的好意,說要自己逛逛。回到旅館,我立刻拿出那個銅匣。
銅匣約巴掌大小,表麵布滿綠鏽,但鎖扣完好。老鄰居用隨身工具小心打開,裡麵是一張對折的絲絹,已經發黃變脆,但上麵的墨跡依然清晰可辨。
"這是..."老鄰居屏住呼吸,"一張地圖!"
絲絹上畫著山川地形和一些標記,但隻有左半部分,右半邊像是被故意撕去的。圖上方題有"孝山藏金圖"五個篆字。
"孝堂山藏寶圖?"老張瞪大眼睛,"真有寶藏啊?"
老鄰居仔細研究地圖:"這絲絹確實是漢代的工藝,墨色也符合當時的特征。看這地形,應該就是孝堂山一帶,但..."
"但隻有半張,"我接上他的話,"另外半張可能在彆處。"
我們正研究著,老張突然示意我們安靜,快步走到窗邊,悄悄掀起窗簾一角:"有人盯著我們。"
我湊過去看,隻見街對麵站著兩個陌生男子,時不時往我們旅館張望。其中一個穿著攝影背心,像是遊客,但眼神鬼祟。
"從上山時就感覺有人跟蹤,"老張低聲道,"那個小林也有點可疑,太熱情了。"
老鄰居把地圖收好:"不管怎樣,我們得先弄清楚這半張地圖的含義。如果真有另外半張,很可能還在孝堂山附近。"
我們決定下午分頭行動。老鄰居去鎮上的文化站查閱地方誌;老張假裝遊客四處閒逛,摸清跟蹤者的底細;我則去找當地老人打聽孝堂山的傳說。
文化站位於鎮中心的一座老院子裡。我查閱了幾本地方誌,發現孝堂山在漢代確實是大族郭氏的家族墓地。石祠是郭巨為其母所建,但奇怪的是,地方誌中提到郭家"富甲一方,藏金於山",卻沒有具體說明。
一位正在整理資料的老工作人員看我感興趣,主動搭話:"年輕人,對孝堂山曆史有興趣?"
我點點頭:"聽說這裡有個寶藏傳說?"
老人笑了笑:"傳說罷了。不過..."他壓低聲音,"前些年有人在石祠後麵挖到過一個銅匣,裡麵裝著些漢代錢幣。後來那人就失蹤了。"
我心裡一驚:"什麼時候的事?"
"大概五年前吧,"老人回憶道,"那人自稱是考古隊的,但後來證實是假冒的。你們要是去孝堂山,可彆亂挖,那是文物保護區。"
離開文化站,我在鎮上的茶館裡遇到了老張。他裝作喝茶,實則觀察著對麵古董店的動靜。
"那兩個人進去了,"老張小聲說,"我看他們不像正經遊客,倒像是踩點的。"
不一會兒,兩個男子從店裡出來,手裡多了個包裹。他們鬼鬼祟祟地鑽進一條小巷,老張悄悄跟了上去。
我則按計劃去找當地老人打聽消息。在鎮子西頭的老槐樹下,幾個老人正在下象棋。我買了些水果分給他們,很快打開了話匣子。
"孝堂山的寶藏?"一位白胡子老人笑道,"我小時候就聽過這故事。說是郭家為避戰亂,把家財埋在山上九個地方,隻有真正的孝子才能找到。"
"九個地方?"我好奇地問。
"嗯,按九宮方位埋的,"老人神秘地說,"我爺爺那輩還有人見過一張古地圖,後來不知去向了。"
傍晚,我們三人在旅館碰頭,各自彙報發現。老鄰居在地方誌中找到一條重要線索:清代有個叫郭守義的孝子,曾在孝堂山建亭紀念先祖,亭中立有一塊石碑,碑文提到"金藏山陽,圖示祠中"。
"金藏山陽就是說寶藏埋在山的南麵,"老鄰居分析道,"圖示祠中則暗示地圖藏在石祠裡。我們找到的半張地圖正好驗證了這點。"
老張的發現更令人警覺:"那兩個人絕對是盜墓的!我跟蹤他們到鎮外的農家院,聽到他們說什麼"石祠""地圖",還提到一個"老板"。"
"我們被盯上了,"我總結道,"不管是衝著銅匣來的,還是本來就打算盜寶的,現在都注意到我們了。"
我們決定明天一早上山,尋找另外半張地圖的線索。晚飯是在旅館附近的小店解決的,點了當地特色的炒雞和泉水豆腐。炒雞用鐵鍋盛著,醬香濃鬱;豆腐是用孝堂山泉水做的,嫩滑爽口,帶著淡淡的甜味。
回到房間,老鄰居再次研究那半張地圖:"看這線條走勢,另外半張應該標注了具體位置。我猜..."
突然,門外傳來輕微的腳步聲,接著是鑰匙插進鎖眼的聲音。老張一個箭步衝到門邊,猛地拉開門——一個服務員打扮的年輕人驚慌失措地站在外麵,手裡拿著萬能鑰匙。
"你乾什麼?"老張厲聲喝道。
"我...我走錯房間了..."年輕人結結巴巴地說,眼神閃爍。
老張一把抓住他的手腕,從他口袋裡摸出一個小型相機:"走錯房間帶這個?"
年輕人突然掙脫,撒腿就跑。老張追到樓梯口,卻被兩個突然出現的壯漢攔住。眼看要起衝突,旅館老板聞聲趕來,那幾個人趁機溜走了。
"肯定是衝著地圖來的,"回到房間,老張氣呼呼地說,"今晚得輪流守夜。"
喜歡京城尋寶記請大家收藏:()京城尋寶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