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的雨季總是綿長,雨水衝刷著還劍湖畔的法式建築,也洗去了紅河三角洲稻田裡的浮塵。我們坐在陳女士家的老宅裡,屋簷下的銅鈴在風中叮當作響,她的父親——那位曾在諒山當過兵的退休教師,從樟木箱底取出一本泛黃的族譜。
“看這裡。”老人枯瘦的手指劃過一行褪色的毛筆字,“永樂六年,先祖阮文道受封交趾布政使司七品經曆,督造升龍城糧倉。”
老鄰居接過族譜,眼鏡片上反射著昏黃的燈光。我注意到他的指尖在“糧倉”二字上停留許久——那是明朝統治安南二十年間,留下的最實在的遺產。
明朝軍隊剛進駐安南時,麵對的是胡朝留下的爛攤子。連年戰亂讓紅河三角洲的農田荒蕪,百姓以樹皮充饑。張輔將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仿照中原製度,在升龍城今河內)、清化等地修建十二座大型糧倉。
“你們在會安見到的那些青磚老宅,”陳老先生啜著茉莉花茶說,“用的都是明朝糧倉拆下來的磚。”他指了指窗外雨幕中若隱若現的鼓樓,“那底下原本是能屯三萬石糧食的永豐倉,現在隻剩地基了。”
老張湊近族譜上的糧倉圖紙,突然咧嘴笑了:“這排水溝的走向,跟北京祿米倉一模一樣!”
確實如此。明朝工匠不僅帶來了筒拱結構的倉儲技術,更教會了當地人用石灰混合糯米漿砌牆,使得這些糧倉在濕熱氣候下也能防潮防蛀。直到今天,越南農村還能見到這種“明式灰漿”修葺的祠堂。
最讓陳女士外曾祖父念念不忘的,是明朝派來的醫官。永樂八年,交趾布政使司在升龍城設立惠民藥局,從太醫院調來十二名醫士,帶著《本草綱目》和成箱的藥材。
“他們治好了當時的瘴疫。”陳女士從裡屋捧出個黑漆藥箱,銅鎖上刻著“交趾惠民局造”六個楷字。打開後,裡麵分層放著曬乾的艾草、茯苓切片,最下層竟是一套明製的針灸銅人仿品。
老鄰居捏起一根銀針,忽然笑出聲:“你們看這針尾——特意做成檳榔形狀。”原來明朝醫者為讓當地人接受針灸,竟將針具改造成了熟悉的檳榔造型。這種“儒醫”隨著明軍撤退而消失,卻在越南民間催生出“東醫”流派,至今河內還保留著明式把脈的“三部九候”診法。
雨勢漸小時,我們跟著陳女士去了河內文廟。這座始建於1070年的建築,在明朝統治期間被擴建為東南亞最大的科舉考場。石碑廊裡,永樂年間的進士題名碑依然清晰可辨。
“我祖父能背《四書集注》。”陳女士撫摸著“黎文靈”三個陰刻漢字,“他是最後一個用喃字考科舉的秀才。”
這倒是鮮為人知的往事。明朝為推行教化,允許安南士子用漢字和喃字越南自創的漢字衍生文字)雙軌應試。我們在碑文上看到了奇妙的混合——漢字撰寫的八股文旁,刻著喃字注解。這種妥協催生了越南獨特的“漢喃文化”,直到法國殖民時期才被拉丁字母取代。
老鄰居突然指著角落裡一塊斷碑:“看這個‘內’字,寫法與同時期的北京國子監碑刻完全相同。”
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車窗灑在我們身上,我們駕車朝著南定省疾馳而去。一路上,道路兩旁的風景如詩如畫,讓人心曠神怡。
根據混混留下的線索,我們最終來到了一處明代衛所遺址。這裡如今已經被改建成了一所小學,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校園裡回蕩。
在操場邊的老榕樹下,我們發現了半截埋在地裡的花崗岩界碑。界碑上的字跡雖然有些模糊,但仍然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交趾前衛千戶所”的字樣。
“這裡原本是一個軍屯。”校長熱情地迎上來,他是一位曆史愛好者,對這裡的曆史了如指掌。他帶著我們參觀了教室的牆基,指著那些明代的青磚說:“這些青磚都是當年的士兵們親手燒製的,他們不僅要守衛邊疆,還要自己種田,多餘的糧食就賣給當地的老百姓。”
明朝時期,在安南設立了十一衛、三所,實行軍屯製度。這種製度使得北方的麥種第一次在紅河三角洲紮根,為當地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我們在地裡撿到了幾塊瓷片,校長告訴我們,這些瓷片是當年軍戶們使用的粗瓷碗。這些瓷碗的釉色發黃,胎質厚重,與當地的陶器有著明顯的區彆。
操場上有群孩子在踢藤球,他們腳下的土地裡,或許還埋著明軍留下的犁鏵與箭鏃。
回河內的路上,陳女士特意繞道海陽省。在一間不起眼的農家院裡,我們見到了越南僅存的一台明代提花織機。
“明朝織工帶來的。”白發蒼蒼的主人演示著複雜的踏板,“以前我們隻會織平紋布。”
木製機杼發出的吱呀聲響,仿佛是歲月的歎息,又像是曆史的低語。那金線在梭子間穿梭,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流星,漸漸勾勒出熟悉的雲鳳紋。這雲鳳紋,正是陳女士那件奧黛衣領上的圖案,精致而華麗,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種獨特的工藝,催生了越南特色的“錦緞奧黛”。它不僅是一件美麗的衣裳,更是越南文化的象征,承載著越南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而這一切的源頭,都要追溯到明朝時期。那時,明朝的工匠們將他們精湛的技藝傳授給了越南人民,卻未曾料到,這些技藝最終成為了越南民族服飾的靈魂。
暮色漸濃,整個小鎮都被一層淡淡的暮色所籠罩。在這靜謐的氛圍中,老鄰居來到了陳女士的店鋪,他的目光被一條織著“福”字的錦帶所吸引。陳女士微笑著將錦帶遞給他,老鄰居滿心歡喜地買下了它。
當陳女士幫老鄰居將錦帶係在腰間時,兩人的影子被夕陽拉長,投射在斑駁的磚牆上。那影子,宛如文廟中那些漢字與喃字並列的楹聯,彼此相依,相互映襯。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曆史與現實在這小小的角落裡交彙,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和諧與美好。
喜歡京城尋寶記請大家收藏:()京城尋寶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