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河內文廟的晨鐘敲響第七下時,清脆的鐘聲在空氣中回蕩,仿佛喚醒了沉睡的曆史。陳老先生緩緩地展開那幅家傳的《宣德撤軍圖》,仿佛展開了一段被歲月塵封的往事。
這幅絹本的畫卷已經有些年頭了,上麵的墨跡雖已漸漸淡去,但依然能夠清晰地辨認出數百艘戰船順紅河而下的壯觀場景。在最前方的寶船上,明軍將領王通正跪地接旨,他的身後是黑壓壓的越南義軍,他們的身影在畫麵中顯得有些模糊,卻透露出一股強大的氣勢。
陳老先生用他那枯瘦的手指輕輕地劃過畫卷邊緣的題跋,聲音略微有些顫抖:“這幅畫是我的祖上親眼所見後摹繪的。”他的目光落在題跋上的一句話:“雖有郡縣其地之虛名,而無撫治其民之實效。”這句話在晨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醒目。
一旁的老鄰居戴著厚厚的眼鏡,鏡片反射著晨光,讓人難以看清他的表情。他輕聲念出了《明宣宗實錄》裡的原話:“交趾遠在炎荒,軍民疲弊,縱使得之,不足為中國之利。”這句話如同一把重錘,敲打著人們的心靈,讓人不禁想起那段遙遠的曆史。
我們來到紅河三角洲的古戰場遺址。稻田間的土丘曾是明朝的糧倉,如今隻剩幾塊風化嚴重的青磚。陳女士踢開一塊碎磚,露出下麵黑褐色的土壤:"知道越南人怎麼形容明朝統治嗎?"算盤珠政策"——撥一撥,動一動。"
確實如此。明朝在交趾的統治像極了笨重的算盤:
軍事上——設立十一衛、三所,駐軍最多時達八萬七千人,卻因水土不服,非戰鬥減員高達三成;
經濟上——照搬中原的魚鱗冊征稅,卻忽略越南"一季稻三季漁"的生產模式,導致稅基虛高;
文化上——強推科舉取士,但永樂至宣德年間錄取的267名進士中,越南籍僅9人。
老鄰居小心翼翼地從泥裡摳出半枚銅錢,仿佛這是一件無比珍貴的寶物。經過仔細辨認,我們驚訝地發現,這竟然是明朝在交趾鑄造的“永樂通寶”。
這種銅錢的含鉛量過高,質量低劣,成為了明朝經濟政策失敗的一個縮影。在當時的越南,商人們對這種劣幣深惡痛絕,他們寧願使用宋朝的銅錢進行交易,也不願接受“永樂通寶”。
在河內博物館的地下倉庫裡,我們見到了一件令人震撼的鎮館之寶——黎利《平吳大誥》的原件。這是一份具有重要曆史意義的文獻,泛黃的絹帛上,那句“不忍視赤子之塗炭”的墨跡力透紙背,仿佛能讓人感受到當時黎利的悲憤與無奈。
“明朝之所以會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馬騏這個太監。”管理員輕聲說道,然後悄悄地打開了保險櫃,取出了一塊黝黑的礦石。他告訴我們,這是馬騏在義安銀礦逼迫三千礦工致死的見證。這塊礦石見證了那段黑暗的曆史,也讓我們對明朝在越南的統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永樂年間,太監馬騏督辦的銀礦堪稱人間地獄。礦工腳踝拴著鐵鏈作業,死後直接填入礦洞。1424年礦難爆發時,洞中堆積的屍骨竟堵住了泄洪道。這場慘案成了壓垮明朝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三個月後,黎利在藍山起義,義軍用的正是銀礦的鐵鎬。
老張忽然指著展櫃裡的青瓷碎片:"這不是會安見過的紋飾嗎?"
"宣德年間的貢品。"管理員苦笑,"黎利圍困東關城時,明軍還在往船上裝瓷器。"
陳女士托關係弄來了明朝內閣的會議紀要抄本。宣德元年臘月的記錄裡,楊士奇與楊榮的爭論躍然紙上:
"士奇公主張"棄地存威",認為"留虛名而受實禍,非計之得";榮公則堅持"棄地則示弱於四夷"。"老鄰居翻著複印件,"最後是楊溥的折中方案——"許其稱臣,全師而退"。"
這場爭論背後是殘酷的現實:
北方瓦剌崛起,九邊軍費激增;
鄭和船隊最後一次遠航耗儘國庫;
交趾布政使司每年耗費軍費87萬兩,而稅入不足7萬兩。
我們在升龍城遺址找到了最直觀的物證——宣德二年鑄造的"班師銅鐘"。鐘上銘文記載撤軍人數為"官軍八萬六千,家屬二十餘萬",而隨軍帶走的竟是"銅器三千斤,典籍四百部"。
回到會安後,那位混血咖啡館老板娘給了我們最後一塊拚圖——她祖父留下的法國殖民時期調查報告。
"1886年法國人打撈過一艘明代沉船。"她指著發黃的照片,"艙底找到的不是寶物,而是成箱的賬本。"
賬本記載令人震驚:
宣德元年,交趾十五府實際控製僅五府;
軍糧運輸損耗高達六成;
為鎮壓起義,甚至動用了準備送給暹羅使團的絲綢抵充軍餉。
老鄰居摸著照片上模糊的墨跡,輕聲道:"《明史》說"安南之棄,始於馬騏,成於三楊",看來沒說錯。"
站在峴港的海灘上,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拉得很長。遠處,一艘中國貨輪正鳴笛離港,甲板上堆滿印著"越南製造"的電子產品。
"知道最諷刺的是什麼嗎?"陳女士踢著浪花,"明朝放棄交趾後,黎朝反而全盤模仿明朝製度。"她指著遠處順化皇城的輪廓,"連宮殿都是照著南京樣式建的。"
老鄰居從兜裡掏出那枚在紅河三角洲找到的永樂通寶,輕輕拋進海裡。銅錢落水的刹那,我想起了河內文廟裡的對聯——"科甲中來名士相,風雲際會古人同"。
曆史的吊詭之處就在於此:明朝的統治失敗了,中華文明的影響卻永遠留在了這片土地的血脈裡。
喜歡京城尋寶記請大家收藏:()京城尋寶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