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東門,春寒料峭。
中使李應奉天子詔令,率三十騎快馬而來,黃綬明印、紫詔親封,三道誓令之下,行文至東郡。
瀾台堂上,呂布披甲端坐,詔書在案前,金紋未乾。
諸葛亮撫扇立於一旁,徐聲道:“此乃一局,非一禮。”
陳宮翻看詔文,道:“看似問道,實則試探。”
呂布眼含冷意:“他們要我言,我便言。要我道,我便執筆為天下之道。”
三日後,瀾台使命隊整裝待發。
呂布不輕動,而是遣諸葛亮為主使,李墨、馬既、瀾台四名文臣隨行,輔以親衛百騎,踏上入都之途。
瀾民送行,十裡旌旗不絕,童子折柳,婦人灑淚。
“代我問天子——何謂仁政。”
呂布站在高台之上,手執畫戟,身後赤紅大旗烈烈作響。
洛陽。
蔡邕親至郊外迎使。
諸葛亮與蔡邕一見如故,論書講道,三日未歇。
天子隔屏遙觀其辯,驚問左右:“此人真東郡諸葛亮?”
張讓咬牙切齒:“使臣尚且如此,主公豈不更狂?”
卻聽太傅馬日磾低聲言道:“陛下當以容人之心納瀾台策,以開天下之源。”
朝議前夜,李墨於洛陽太學重講“瀾台策九問”,士子千餘,燈火照徹三坊。
有人高呼:“若東郡為亂,則我等皆為賊!”
司隸校尉遣人圍觀,卻不敢下手,言民意洶洶,恐激反亂。
太學生周引起草《瀾議通言錄》,彙諸家士人之辭,成卷後命百生抄錄,洛陽紙價陡增,一時傳抄成風。
次日朝會。
諸葛亮著青衣步入金殿,中使高聲宣詔:“奉天子之命,布將軍之使,特入都問策。”
張讓譏聲:“布雖善戰,豈通經史?豈識王法?”
諸葛亮拱手:“君不見,王法之外,當有民道;兵馬之後,亦需筆鋒。若王法可通,則請通瀾台策九問!”
他直陳《東郡律綱》《民田冊令》《瀾台策行八條》《歸心策義》四大章程,擲卷於金階之前。
天子展讀三刻,沉默不語。
杜畿再諫:“陛下,布雖將也,瀾台策亦政也。政通民心,勝於千兵萬馬。”
鐘繇曰:“諸侯為敵,而布得眾,此戰與其伐,不若收。”
張讓不甘,冷聲問道:“布若真心歸國,為何不自入都,而遣諸葛而來?”
諸葛亮從容答曰:“主公曰:策尚未成,怎敢輕離根本?主在東郡守土,臣在朝堂問道,此為忠也。”
諸葛亮起身,遙望龍椅而立:“天子若問瀾台策,便是天下與布共言理道之時。我東郡願歸天命,但天命,可容萬民之誌否?”
殿中寂靜,唯風動金鈴。
天子忽起身,朗聲而問:“若赦布將軍,若納瀾台之策,誰為臣輔?”
張讓冷笑:“此人狡詐,斷不可重用。”
天子看向群臣,目光穿透行列:“我不問舊怨,隻問新治。誰願為朕薦人?”
鐘繇、馬日磾、蔡邕、盧毓齊齊而拜:“諸葛亮,文武兼資,堪輔大政!”
又有百官高聲:“瀾台非亂黨,實濟世之本!”
風雷將至,棋局翻轉。
而此刻,東郡瀾台,呂布遙立堂前,手執丹筆,於瀾台策卷之末寫下一句:
“我呂布,不入王庭,則瀾台策不問道。”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