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郡九坊,新政第十七日。
策田既落,諸民初安,瀾王卻不令軍休,不令臣賀,而是下一道親命:
“策可行於田,亦當行於言。策不入耳,終不得人心。”
自此,瀾台下設七座“策講亭”,遍布郡中五坊二鎮,設“策問日”三日一輪,由諸葛、陳宮、高順輪流應問講策,張遼定市紀,呂布親自“十日一講”,稱為——
“瀾王問心”。
初講之日,萬人圍亭,策問如潮:
“策田何日成地?策兵何人可入?策契可否世襲?策令能否追改?”
諸葛撫卷笑答,陳宮據律詳解,高順以兵語釋政。
一日講滿三百問,士子抄錄為《策問錄·東郡篇》,廣傳市坊。
而策書館中,日均入讀百人,夜間門前仍排十丈。
一名孩童持油燈於門前讀《啟策書》,老者在旁歎曰:
“十年未識字,今得策知理。”
市政亦進。
張遼推行“策市五約”:
一曰“列鋪明契”,二曰“按季標價”,三曰“評供立檔”,四曰“互查申冤”,五曰“稅定一六”。
自此,東郡成市。南賈販茶,北商運糧,青州木、吳中銅、巴郡布皆入市坊。
新鑄“瀾銀”首次兌換舊幣,得民稱譽:“此幣重理不重貴。”
然策未得穩,敵先入門。
初七夜,講策士子李師成夜歸東坊,街角突遭三黑衣伏刺,一劍穿喉,屍拋於策館門外。
策館牆壁被濺血書四字:
“破策為道。”
策館震動,士子嘩然。高順當夜徹查城巷,擒刺客兩人,其一供出——受雇於“問田會”,來自冀州,受袁氏舊人金五百,許以亂策之功。
陳宮肅奏:“此為王策之敵,非一郡之仇。”
而翌日清晨,瀾府東倉突起烈火,燒毀策書五千卷、策契二百章。張遼率策兵追至倉後,斬賊三人,審出乃孫氏舊鹽商所雇。
諸葛怒曰:“孫策之手,已伸入我策府。”
呂布聽罷,隻看天不語,良久方開口:
“民願策,我便行。若有人以刀奪策,我便以血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