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初霽,南郡城外崗巒披銀,寒風猶凜,然營中卻桂香滿徑,火爐未歇。自西涼潰退,北境暫穩,南郡行署遂命農政署與百工院合力,打造一座名為“瀾台糧儲新策”的軍糧倉儲體係,以應未來長途征戰之需。
清晨,呂布與諸葛亮於行署東堂相對而立。諸葛亮撫扇開口:“瀾台謀略九策既出,然‘糧道圖’尚需配以‘糧儲圖’,方可固我後勤。今命韓承訣與百工院院長馮鐵合統軍糧新策,打造三大倉儲:南郡主倉、梁孝關驛倉與北口前哨倉。三倉相連,如三股長江,持之以恒,不虞供給之斷。爾等可意下如何?”呂布沉聲點首:“良策。糧倉若穩,軍心自固;無後勤,則戰猶行空。韓承訣、馮鐵即速研議方案,韓署長主糧源之集散,馮院長主倉儲之構築。”
韓承訣與馮鐵聞令,拱手出堂,連夜召集農政署與百工院工匠數百人於主倉舊址。舊倉依江為心,木構石基,忽被焚毀。今番計劃興建六層密封石庫,方寸之間磚榫密合,頂層敞窗以通風防潮;庫內設三重隔倉,可分彆存儲粟米、乾糧與馬糧。倉外周建土埂,並植防鼠花木,防止鼠患;門處置鐵柵,以防盜竊;且在倉頂設了望塔,亦可作警鐘與軍哨之用。
梁孝關驛倉則位於南郡與北口之間咽喉地帶。驛倉定址在梁孝關舊驛站之旁,依山傍河,利用河道與驛道雙路運輸。此倉由馮鐵負責設計:以半山台地為基礎,砌就五層倉房,台下為馬廄與船塢,馬糧可由驛道直運;船舶可靠駁運糧至腳下,省卻轉運之勞。周圍築石階護岸,引江水衝洗堆土,以防蟲蛀與潮氣。倉內外皆繪“瀾台糧儲圖”,令守倉官陣圖可循。
北口前哨倉則更為簡易。因地處邊境,需可拆可建。百工院工匠以竹木為基,配以風乾柳條與帆布,構成“機動倉棚”二十餘所。倉棚下鋪曬場與翻曬架,糧草可曬可晾,倉棚之間以淺溝相隔,防止火災蔓延。喂馬室與燈火庫相連,可夜間點燈守護。
三倉構築之際,百工院內更研製“糧食防潮車”:車輪四下裝圈焊鐵,中置鐵罐,罐上雕有通風孔與可控機械閥門;裝糧後閥門緊閉,車可行於雨雪之間,無懼潮氣。車除常規車隊供給外,還可遇山地崎嶇時,沿山道以人工拉引,保證主倉至邊倉之糧道常通。
數十日後,南郡主倉鶴立江畔,倉門高懸“瀾台糧倉”匾額。諸葛亮與呂布攜數百輿糧與兵馬前來視察。諸葛亮拔扇而立,舉聲播報:“主倉存粟三十萬斛,乾糧十五萬擔,馬糧十萬袋;倉上方風塔已竣,塵潮防鼠設施已完,百姓守倉全員已受訓練,後勤總量為北伐、中原征戰打下堅實基礎。”呂布撫須微笑:“善哉!後糧既備,前路可無懼。爾等辛苦,日後征中原之役,行止倚賴此倉儲新策。來人,敲倉鐘以示鼓舞!”說罷,司吏敲響銅鐘,聲音渾厚悠長,回蕩江畔與山穀之間。
梁孝關驛倉同時竣工,河道上梁橋已修,盤桓舟艇可泊。韓承訣登台望望來船,拍手道:“此倉可解南郡與北口糧道之憂。日後萬騎出師,僅需一驛即可得糧。驛倉糧食存量二十萬斛,且驛舍中更設軍醫與藥倉,以備戰傷之需。”馮鐵補一句:“驛倉上方已建糧儲燈塔,夜行軍旅可憑燈光辨方向,不致誤入暗礁險灘。”諸將聞言,無不稱善。
百工院工匠又將“糧食防潮車”列為常備器械,置於主倉四角與梁孝關驛倉腳下。車隊練習拉行演示,工匠自南郡至梁孝關,行進二十裡,車內糧草未見潮氣侵蝕,眾人歎為神工。
北口倉棚亦已搭建完成,五十餘處機動倉棚排列在邊城牆下。倉棚之內,糧草分色分堆,並設戰備燈火裝置。守棚軍士輪班站崗,一夜照明,儼然成一重“移動糧盾”。
此時,西涼與東吳使者聞訊,先後派斥候與商使至三倉視察,皆對軍糧儲備與新設施讚不絕口。東吳斥候騰塵上言:“南郡此番新策堪比吳越水陸倉儲之最佳,若彼等可共享此策,則南吳水軍亦可受益。”荊州劉表使者亦言:“州屯糧少,求學南郡倉儲之道,以備荊襄;若得傳授,必與諸君同刊典籍。”諸葛亮與呂布先後接納其請,分派使臣傳授設計圖與運營章程,彼此家國之利,共襄大業。
三倉連成網絡,糧道如織,南郡行署遂將新策載入《九策商策》與《九策兵策》篇末,分行抄錄於《瀾台糧儲記》一書,廣布南郡與中原各州府,用以日後長途糧道之典範。
夕陽西墜,倉燈初上,主倉內糧香四溢,驛倉中船燈搖曳,邊倉棚間燈光通明。諸葛亮與呂布同登主倉樓頂,眺望三倉燈火,淡聲道:“此糧儲三策,乃後勤固本之基。若長途征戰,糧道自穩,士卒無懼饑寒。此策配合‘糧道圖’,方成後勤堅城。”呂布拂扇而立,霜風拂麵,沉聲道:“新策已行,八方士旅可憑此糧策遠行。瀾台雄圖,天下糧倉,皆可借此為法,國家安固,百姓無憂。”
夜色如墨,三倉燈火猶明,映照著新築的石庫與驛倉。寒風中,糧儲新策如同磐石,支撐起瀾台未來大業的脊梁。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