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連日揚揚細雨後,洛陽郊外萬物競綠。瀾台文監司與農政署在汜水關、洛陽城東與冀州郡城三處同時開展《均田並地令》賦政試點。此令既頒,舉國上下議論紛紛:此乃瀾台第五策——賦政篇,意在平衡地主與佃農利益,分配荒蕪地塊,確保田畝分配公正。
黎明之際,柳瑾攜數名屬吏先行至洛陽城東。城東舊時為豪門所據,田地廣袤,但租賦繁重,佃農多因賦稅滯欠陷入債務。柳瑾於廣場立壇,朗聲宣讀《均田並地令》主要條款:一、將城東十裡荒蕪棄地重新丈量,丈量後以田畝分配予無地佃農;二、徭役與賦稅減半三年,以緩民負;三、設立“賦政公堂”,讓民眾實名申訴賦稅侵占;四、命地方官吏與瀾台官員聯署監理,確保不生私刻私割。
宣詔之聲如颶風般迅速傳到各巷口與村頭,村民紛紛聚集。李典與玄武營護衛分列兩側,保障秩序不亂。寒木子、劉九善等鄉長先後上台演示丈量規格與分配方法,讓村中識字讀書者宣讀契文。丈量官吏舉丈尺、杆子,丈量田邊草屋,丈步而行,數人合力將一頃田分為十塊,每家佃農得以塊田三畝至五畝不等,不僅可耕作自給,且可出售餘糧,贏得笑語連連。
當日下午,文監司長柳瑾轉赴汜水關試點。汜水關地處古道要衝,與洛河交彙處常年商賈往來,田地頗廣卻多由豪紳占據。柳瑾令屬吏開啟“賦政公堂”,每設八座議堂,由縣令與文監司屬吏交叉主理,午前與午後各開堂一次,接受佃農訴求。堂外牌匾書“秉公斷案,民心所係”,村民排隊等候,或泣或訴,以往被豪紳私割荒地與私征斥息之事,一一被公堂官吏記錄。
數日後,農政署長韓承訣至冀州郡城。此處山川連綿,田地疏闊,乃皇帝賜地之區,卻因連年內亂,多處田地荒蕪。韓署長命村中壯丁三千引犁耙下鄉,示範犁田法,並派出木牛流馬運送種子與糧草,令荒地半月內可入耕作。村中壹村長方迂窮親眼見新犁鏵劃過泥土,溪水又沿新渠灌溉,分外驚喜,田夫郎中歡歌笑語,耕耘圖景宛如春潮。
與此同時,百工院院長馮鐵與工匠們在洛陽城南建立“農具府”,專門製造改良型木犁、鐵耙與水車。木犁更換短柄與減震裝置,鐵耙齒更堅硬耐磨,水車則改進輪軸結構,使舂水效率提升逾半。農夫試用後驚呼:“此犁易用,水車轉動不息,自是天賜之物!”
聽聞賦政試點成果,朝中不少重臣與諸侯亦紛紛上表,望能將新製推廣至所屬州縣。呂布於金殿再次宣旨:“賦政之法,當廣行於中原;雖軍功顯赫,然民生為國之根本。爾等可攜《均田並地令》冊及農具法書,巡行九州,凡我所至,令田畝可耕,田賦可納,以實惠鎮民心。”諸將與四府官員再拜領命。
月餘之後,三處試點地已初見成效:荒地耕作率提升兩成,糧產增加四成,流離百姓回歸耕作,稅賦收入未減反增。賦政公堂受理案件三千餘件,曆時斷案數百,使豪強初受法威震懾。士卒見田夫安居樂業,間或扶犁下田,亦感英雄所托非淺。
夜半時分,諸葛亮獨於帷幄前撫扇思量:“賦政篇首戰告捷,但後續田政流弊仍需監理,宜設官研研討,以求後世長效。”呂布撫畫戟笑道:“九策之中,賦政先行;諸策可依次施行,文武並舉,方成大功。”兩人對酌長夜,星光如洗。
當春暖花開之際,洛陽郊外、汜水關、冀州郡,多處新政試點遍地開花。百姓耕讀兩忘,學堂與田野並存,無處不彰今朝之治。瀾台政聲遠播,九策光芒愈盛,中原之基漸成,朝野翹盼後續政改與北伐大業。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