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演練方才收罷,長安城外春光漸盛。瀾台大都督呂布攜軍師諸葛亮、文監司長柳瑾、農政署長韓承訣等一行,於黎明後率眾出城,分赴關中諸邑。此行重在推廣鄉政,化武威為政信,以安撫百姓、修複秩序為首要。車隊沿渭南大道分兩路行軍,路遇村落,或停或行,文武官兵交替巡察,彰顯瀾台仁政之心。
首站至鐵路縣,縣衙前已聚集數百鄉老與農夫。柳瑾登階而上,手持《均田並地令》初版,朗聲宣讀最新條款:摒棄舊製田莊割據,重新丈量荒蕪田地,分配佃農;減免田賦三年,以資複耕;限製豪強膏腴,使流民得以家田;徭役先耕後役,絕不徭轉過度。宣讀完畢,隨即設立“賦政公堂”,邀村長、裡胥與文吏三十餘人坐堂受理民疏。被侵占之荒田、被私刻之稅票、人丁簿籍紛紛送上公堂,柳瑾命吏員逐條登記,令豪紳退還原田,複發工糧於貧弱戶,場麵肅然,眾人或歡或泣,感佩新政之急。
次日,韓承訣與百工院匠人攜帶改良農具與水車至田間。韓令於田埂之上示範如何使用新犁具:鐵犁鏵配減震聯動,翻土一犁及腰而不阻力;複鼓勵農夫組隊互助,輪耕不疲。田埂涼風拂麵,水車吱呀轉動,水汽飛揚,坦渠之畔已有稗草枯稈被新犁翻起。鄉夫舉目驚呼:此犁可省十數力,耕田快倍舊時。
連日巡按,軍師與官員分赴東南西北各鄉。玄武營與白虎營數百將士配合文監司,在邊遠村落搭建簡易“學舍”,讓鄉童得以夜讀《六韜、三略》,傳授《律令》與《賦政篇》。學舍內燈火通明,師生對坐,一盞燈前孩童朗朗誦書,軍士則聽課後交流陣法與兵書。數日後,此舉成風,鄉村興起傳習之風,文武兼修,民心大悅。
在這期間,塗水鎮的寨主左仲宣曾借亂時乘隙刁難貢商,阻塞驛道。周良玄武營步卒一路追蹤其部曲至寨口,卻見寨子高牆殘垣下百姓惶恐。周良與屯兵長官講和,提出以護衛驛道為條件,赦其罪行,並命令文吏錄其贖罪狀,贖其田賦。左仲宣見軍威與政威並行,不敢複亂,遂願交納三年田賦以贖耕地,民戶得以安心耕種。
同時,長安都護府於城南廣場舉行盛大集市。呂布特令市舶院設攤,出售絲帛、鹽鐵與糧食,價錢一律公示;又命設立義倉,向流民及耕夫分發種子與蔬菜苗,以便家庭自給;十裡之外,驛站與集市互為補給,驛卒授令優先照顧行軍軍隊與耕作民戶,秩序井然。
官員巡查至韓陽縣境時,許多村民聚集陋屋之中,抱怨去年饑饉之苦。柳瑾當即下詔:在韓陽縣內新開四座賑濟倉,並由朝廷撥粟萬石,分配於五百貧戶;賑糧至暮秋,不再征賦;並令開印糧票,以便後續領取。此令一出,鄉人皆下跪稱謝。
一周之後,瀾台眾官返抵長安。呂布於金殿會朝,諸將文武列坐。他舉畫戟而起,高聲道:“鄉政推廣至此,百姓既安,軍心亦固;賦政條令已行,田疇複蘇;學舍書聲鼎沸,鄉童習武而學法;補給保障有力,軍威文治齊興。明日當布“剿寇令”與“酬能令”,表彰諸鄉之賢與恪守之士,以勵四方。”諸將再拜領命,萬眾鼓噪。
春末夏初,關中大地呈新貌。原本荒蕪之田地分配給佃農;陳舊驛道由百工院修複;補給車隊晝夜往返;紀錄賦政之碑林立於長安南門外;學舍與公堂於各縣設立。瀾台威名與菁政政聲並行,百姓安居樂業,關中初定之基石已牢固奠定。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