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關中大地一片秋收繁忙之景,田野金黃,人的心卻漸生惴惴。瀾台新政自許昌、漁陽試點而來,良好成效令人鼓舞;然渭南平川廣袤,人心與地理環境複雜,新政若不深入鄉野,恐落人口實。淩晨四更,諸葛亮攜同農政署長韓承訣、文監司長柳瑾與百工院統領馮鐵,於長安南苑緊急會議,羽扇輕搖,細數各路鄉情。“渭南地勢肥沃,然山洪與瘟疫多發,田疇易受災害;改良農具與均田並地令,需示範結合防災與耕讀;且宜設示範田十餘處,範圍遍及裡許,分片輪耕,以固根基。義勇與農匠並肩授課,亦可提升軍政結合之威望。”呂布斟酌良久,舉畫戟而笑:“則依此計,明日即行,務使十日成勢。”
曙色破曉,長安南門前已是萬馬嘶鳴。百工院工匠二千餘人分乘十路馬車,攜鋤鍬、犁耙與水車機件,各隊配以千名義勇護衛,浩浩蕩蕩湧向渭南各鎮。沿途鄉野,迎麵而來的是渴望新政的佃農與村老。工匠與義勇拆車卸料,示範區始於裡坊、經村塾、至荒野,無一遺漏。
第一日,“牛犁田”示範先行。農匠手撫新式鐵犁鏵,向圍觀鄉夫講解犁鏵後置彈簧減震原理,以及對犁齒入土角度的優化效果。趙雲跨上示範犁車,以微蹲姿勢引馬前行,犁鏵劃過土壤,土壤碎顆如劇花飛濺。觀眾驚呼“犁地如畫”,紛紛上前試用。李典則率騰蛇連弩弩手於田塊邊列陣,以箭雨示範犁畦之間的防獸網,確保耕作時不失小獸毀壞之憂。
午間,諸葛亮親臨第二示範區“水車引灌”。馮鐵監造的水車由幾人推動,水輪旋轉帶起田埂溝渠之間的潺潺清流。渠水被提升入高處水田,灌溉了示範區三十畝良田。老農李母感泣道:“此水車若置全鄉,農情可解旱災!”周良玄武營步卒則協助在田壟間開鑿排水渠,以防澇災積水。
傍晚之際,文監司柳瑾與農政署商吏於一處村學堂搭起簡易祭壇,舉行“賦政講壇”。鄉紳、佃農、義勇、學童三百餘人集聚。柳瑾朗聲宣讀“均田並地令”:將荒置田疇按畝分配給無地佃夫,三年免賦;新田初耕,田賦減半,五年後按產量計征;並公布“田賦減免令”細則,令鄉保與鄉吏簽字擔保。“今後耕地有序,來年秋收可獲半束予一束之餘。”同時,史李毓於旁宣讀“耕讀並舉令”,鼓勵少壯男子參與義勇,以換取私塾教育名額。
夜深,義勇駐紮於示範田宿營。營火旁,義勇與佃農互相講述田耕與戎行之道,少年學童手持竹簡,朗誦《農政篇》條目。遠處驛道烽火台高高點燃,以警夜無人私刻驛道之弊。
次日破曉,十處示範區內開始“輪耕賽比”競賽,分為犁組、車組、灌溉組、讀經組。四路隊伍在田間田埂上競相較技:犁組以最快速度開畦,車組則以抑水輪推送效率比拚,灌溉組則以渠水分流精準度為勝,讀經組以熟讀律令與農書篇章速度定奪。諸將坐擁高台,按各組表現點數,以分數高低頒發銀兩與布匹獎勵。觀者掌聲陣陣,競賽如番場博弈,既有農政之味,亦有軍陣較量之趣。
日太陽高懸,示範區人聲鼎沸。佃農與鄉保相互扶助,將示範田之“耕讀連環法”應用於自家舊田;農具府匠人忙於田間指導傳授,一線教會田夫裝配新犁、調試水車、維護灌溉係統。數日之後,各區產量普遍提升四成,秋收之際更有部分佃戶目睹麥穗齊腰而笑。
數周後,農政署於長安南苑召開總結大會。十處代表上台,展示產量報告與改良成果,馮鐵公布改良犁具與水車之改進圖紙,納入“百工新編”。諸葛亮於台前拂扇稱讚,頒布“農政典藏令”,將各式農具典籍與訓誡詩文收入《瀾台農典》冊,供後世欽定。
夜晚,呂布與諸葛亮於龍榭對酌,諸葛亮撫扇道:“渭南試點既成,田疇沃野可待秋收;且示範模式可迅速複製至雍州、關中南路;後方保障已穩,北伐可乘勝而起。”呂布沉吟良久,忽舉畫戟而起:“農政與軍政同奏大樂,瀾台政威與軍威並振;待吾鐵騎北伐,必令天子側目,百姓歌舞!”
春末夏初,渭南大地稼穡繁忙,農政與軍威交融成瀾台新世之景。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