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驕陽下,長安城外塵土微揚。瀾台諸將於龍榭再度集結,諸葛亮揮扇而立,麵前鋪展的是關中十郡及二十縣的地圖。他目光深澈,緩聲道:“關中政令雖行,然官製尚未固本,府州雖立,卻猶如蓄水之池,尚須疏通各縣脈絡,細調官吏編製,以確保文武銜接、軍政分工。今當正式設立都護府,以府統州、以州領郡、以郡管縣,官吏層層有責、相互製衡,方可鞏固中原。”呂布拍畫戟笑道:“善策!今起嚴明郡縣官製,分程序列,令吏無所逃遁;爾等速行,吾即傳令。”
翌日,朝會之上,金殿帷幕徐開。呂布端坐九錫寶座,諸葛亮、柳瑾、史李毓及韓承訣、田承等文臣武將依次就列。呂布舉戟宣詔,頒行《瀾台都護府製·郡縣官製令》:
都護府設立:都護府署定於長安東郊新近擴建的舊鹽鐵署舊址,規模加倍,設府尹一人、參軍二人、軍事參議一人,統轄府內諸署與州牧;
州署調整:十州依古製改為五大都護府之府屬,分彆由府尹督管;州牧職位保留但職權由府尹統轄,州署下轄二十郡,州牧兼理文事,軍務由軍事參議輔助;
郡縣官製:二十郡改設郡守與郡丞;縣設令、尉、丞三職,令主文事與民政,尉主武事與衛戍,丞主輔助二職並兼理驛政;
官吏輪調:府州郡縣之間官吏須每三年輪換一次,以防任人唯親與地方割據;
選任與考核:府州官製由府尹與州牧聯名推薦,需經文監司與法監司審定;郡縣官吏初任需經《吏治大考》,考核合格方可上任;
政令傳達:府署設“宣政司”與“督令司”,前者負責文書下達,後者負責巡查執行,若郡縣不遵,則依法處置;
民聲監督:公堂體係增設縣級“民言壇”,民眾可直接向縣令及該府宣政司申訴。
呂布宣詔既畢,令史李毓即刻畫押,文監司柳瑾執筆分發,軍士將令抄寫於簡牘,刻版於銅函,並派驛卒連夜分送至各郡縣。
三日後,都護府正式啟用。昔日鹽鐵署庭院舊牆拆裂,重建後殿與前廳,中置“都護府”匾額。府尹趙昭與軍事參議傅穆齊至,舉行開府大典。鼓聲、鐘聲、鑼聲接連響徹長安南郊,百官與世族代表雲集。府尹宣誓:“秉公審政、緝私撫民;奉帝錄製、輔佐王命;若有違悖,願受千刀。”傅穆則於校場上以軍號動員邊營士卒,演示府軍排陣、演習機弩與火攻配合之法,彰顯軍政合一。
與此同時,五大都護府下屬的十州各有新動。北府署領渭南、長水兩州,南府署領南闞、曲衛兩州,東府署領河東、河西兩州,西府署領雍州與秦州,中央留一州直轄。各州州署亦連夜調整,州牧與參軍並肩辦公,政令廳、軍政廳、法監廳分署設置,各本州所屬郡縣縣令與縣尉三三兩兩攜令入署受訓。
郡守與郡丞亦首次合席。舊製下郡國文武各行其是,新製一出,文丞與武守同堂議事,公議郡內治安、賦役、糧儲與刑獄。郡校尉率部士卒於郡署前廣場彙操,演練“府衛陣”與“郡軍陣”,列為城防一環。
二十縣的縣令、縣尉、縣丞則分三批赴都護府受訓。縣令需經《吏治大考》初考,縣尉須通過武舉格鬥與騎射考核,縣丞則需兼通文書與鄉約審簽。柳瑾於宣政司每晨點驗文卷流轉,史李毓於督令司巡查郡縣,點名調度不符者,或責令限期整改,或調換官吏。
郡戍邊營亦受新製影響。各郡營寨由府軍與州軍輪值駐守,兼備驛道護送與邊防戍守;義勇與驛卒並入縣署,將民兵與官兵融合集訓。而學舍與公堂亦植入縣署衙門之旁,形成“治學治政”雙輪並進之景。
各縣驛道、新修橋梁亦在軍政廳驗收下複通。瀾台百工院官匠參與驛道測繪與建築,確保郡縣聯係無斷點;海務台則疏通河渠,以舟楫連通府署與州府之間,糧道與文書傳遞水陸並濟。
一月之後,府州官製運行初顯。長安市井文說:“政令可達村落,官吏與民意可直通;驛道日益暢通,貨物與文牘可速至;縣衙旁有學舍與公堂,讀書人亦可學法行政。”韓承訣受令報雲:“各郡縣官之政績榜已掛,考核結果使人心明朗,官吏不敢徇私。”諸葛亮閱聽報告後,拂羽微笑,令令牌與考卷全部存入府署檔案,以備後續複審。
夏末秋初,長安城頭烽火台禮樂更迭,官製革新與政令落實之聲在關中大地回蕩。在都護府設立與郡縣官製調整之際,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北伐序幕已拉開,瀾台鐵騎與新製官吏同心,正待破陣而出。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