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夜雨終歇,江夏西岸烏雲儘散,沅水如鏡,倒映出密布的桅燈,一盞連一盞,恍如星河。
而星河的儘頭,是呂布的大營。
營帳五列,銅焰四圍,瀾字旌旗高懸,燈鋒如筆鋒,在夜色中勾勒出一個全新的荊州構想圖。
營門外,劉琦披青甲而來,步入時未帶親兵、未列儀仗,唯獨腰間佩一麵簡製銅符,上刻“劉”字新篆,銅麵已被雨水洗亮,紋脊分明。
高順迎於營門,目光一掃,卻未言語,隻微微頷首,讓過道旁。張遼則執戟遠觀,眸光警惕,不怒而威。
營帳內,諸葛亮與曹性、蒯越早已在案前列開地圖,燈策圖卷鋪至三丈,荊州十三郡以銀絲墨點標注清晰,襄陽、江陵、江夏、武陵、零陵等重點郡域,被勾出赤筆路線,宛如命脈暴露。
呂布緩步入座,未著甲,隻以素玄袍臨圖而坐,背後掛方天畫戟,光影映戟如影隨形。
“劉將軍,”他淡聲開口,語氣平和,卻有金鐵撞石之響,“既至本營,便是我瀾政之賓。”
劉琦躬身一拜,沉聲道:“琦以荊州骨血之子,願輔瀾政之燈,點中荊之策。”
呂布微微頷首,轉頭看向諸葛亮:“燈策之議,可始矣。”
諸葛亮展開圖卷下層,取出一麵“中荊布政圖”,其上以水銀線聯綴八點,依次為:
江夏·燈尺鋪首
江陵·鐵桅計製
武陵·商劄典契
零陵·民契互印
長沙·兵糧互票
益陽·燈舟署糧
南郡·木契換鹽
襄陽·權計不發
“此八處,為荊南骨絡。”諸葛一指點圖,羽扇微動:
“主公三策:武平江夏,製亂江陵,布政五郡,隔斷襄陽。
今日劉將軍已入江夏,恰好為中線布桅燈契之正主。”
曹性開口補充:“民間契法、市道兌換、鹽票與銅劄,皆已由瀾台鹽院派人潤入江夏。再有三旬,便可收市十分之一。”
蒯越也低聲道:“蒯良與龐德公二人已往武陵、零陵調士,願借‘劉琦攝荊’之名行政。此策一成,便如燈下織網,荊州雖亂,人心可穩。”
劉琦沉聲不語,默然盯著江陵與襄陽之間那根赤線良久。
良久,他開口道:
“江陵尚有蔡瑁;襄陽雖廢主權,卻仍是士族根脈。你這策雖奇,卻似在荊州心腹植釘。”
呂布不怒反笑:“你已棄襄陽,今乃布政。政者,必破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