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益州入秋,江麵涼風漸緊。龐統平吳夜襲之後,江東按兵不動,水線歸穩。
呂布坐鎮成都,倚欄夜思,遙望江口,忽問道:“南方諸郡,可通否?”
諸葛亮答:“南中雖荒,然地富人稀;交州可通海市,東接南海,若得其道,財貨十倍。”
龐統亦道:“如今江東束手,曹操未動,正是我軍南拓之時。南方無兵爭,唯患夷亂,若以恩製蠻,以利通道,三月可成。”
呂布沉吟半晌,終拍案道:“通南海,以定南疆。”
即刻命文書三道:
一令劉琦為“江南通道使”,自江陵南巡,設關市、籌糧路;
二令張鬆赴南中,以“益州宣使”之職,攜金帛、鐵器,聯絡滇池、夜郎之地蠻王;
三令法正統“蜀南兵備府”,守白水關以防交州海寇。
十月初八,劉琦率五百騎出江陵,先達鄱陽,再至衡陽。沿途設簡市,招募商賈百餘,借荊楚故人關係,疏通江南官道,立六處糧站。凡遇災民者賑糧一鬥,廣結人心。
衡陽城中,舊蜀將柳閎攜子歸隊,獻出南江五裡港圖譜。劉琦封其為“江路都司”,令其先行布點,於三江口建第一陸轉舟倉,供南舟進駐。
同時,遣商使深入武陵、桂陽之地,訪鐵礦、鹽井與造舟工匠。數日內,已有百餘南商南投江陵,轉而入蜀,軍商並行,聲勢漸起。
十月十五,張鬆自廣都南下,行至越巂,入滇道。他攜象牙、青銅器、五穀良種等十數車物資,入蠻寨行商講信。蠻王龍喬迎其於竹樓,設宴三日。
張鬆以詭才辯術,講述蜀王仁政,願與夷共興通海之利。龍喬動容,允張鬆設“通海使館”於青棠山南麓,並獻滇池船匠三十人、黃牛五百、竹帛地圖兩卷。
張鬆隨後拜訪夜郎、牂牁、僰人各部,布路設驛,以使館為中心,布三十驛站,每驛置倉卒十人、青林舟三艘,晝夜可通蜀境。
南中始通。
而在南海,交州之地,原隸東吳轄下。此地太守士燮久自為政,對孫權陽奉陰違。
孫權聞呂布南動,憂其挾士燮而通海貿,下令呂岱、步騭分道巡南,暗中監視。
士燮表麵應諾,暗地卻遣子士壹密信送成都,表曰:“願為通海外使,與蜀為商道之橋。”並附交州鹽圖一幅、瓷器樣品三件。
諸葛亮聞信微笑:“天下未一,而利道先通,布公之威,已及南海。”
法正卻提醒:“士燮久據一方,雖稱臣於吳,實為兩麵之人。主公之威可震之,但商利不可儘信。”
龐統應言:“故應以文開道,以兵護市。”
呂布點頭:“守道於兵,安民於利。”
十一月初,呂布於成都設“通海府”,授張鬆為首任通海使。命工部於瀘水造舟百艘,於嘉定設鑄坊製鐵錨、龍頭桅。法正監督“海貿八綱”,設市律、貨綱、舟規、驛約等四十條細製。
龐統議:“若南海之路既開,可引夷兵為外鋒,製吳南線。”
諸葛亮補道:“且南方之兵多山戰善林伏,若調其部入荊南,可破東吳舟戰依賴。”
呂布笑言:“江東閉口,我開海喉。”
法正補言:“交州士族,雖與我盟,亦需防其兩麵,宜以信守製之,兵在兩關,文在一路。”
諸葛亮再補:“三年內,南海財帛可濟軍需;五年內,南道舟可援江戰。”
呂布大笑:“此局成,我可戰三國。”
南風初起,海舶啟航,木鼓聲聲。
蜀之勢,如江潮東下,遠波起於南海。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