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議政堂中。
夜燈如豆,風過簷角,帶著三江夜雨的潮意。
孫權坐於堂上,麵前攤著最新一封急信。柴桑破西棧、浮橋皆毀,趙雲部已於水堤立寨。守將孫瑜數次求援,軍心動搖。
他緩緩合上書簡,沉聲問道:“柴桑守不住了嗎?”
周瑜站於堂前,神色平靜,答道:“守得住的是一城,守不住的是局勢。呂布之攻不在取柴桑,而在破我東吳之誌。”
“若今日一戰死守,我軍折兵,明日再戰,我江東無再戰之氣。”
孫權沉默良久。
“你說——讓誰去講?”
“魯肅。”周瑜答得乾脆利落。
“魯子敬通達大局、識人之術極高,且不為一時之爭激怒。他去,不辱東吳之麵,亦能試探呂布之意。”
孫權緊盯著他:“是議和,還是詐戰?”
周瑜垂眸道:“可言和,不可信和。講的是時機,不是投誠。”
“若能為我爭三日,便是柴桑有變,我也能退其兵、救我主力。”
孫權點頭:“我隻給你一次機會。”
“若魯肅不得退敵,我親自登船,提兵赴柴桑。”
周瑜深吸一口氣,拱手行禮:“臣謹遵令。”
翌日,濡須營外。
一艘朱帆快舟於江麵緩緩靠岸,舟首一人著青袍束帶,麵如古玉、目神朗朗,手持禮笏,正是魯肅。
他登岸後不急不躁,三步一禮,自通名而入。前營守將高順目視其禮周全,麵色不怒不驚,傳令上報。
營中主帳,諸葛亮正在案前整理輿圖,趙雲立於一側。
聞報魯肅來求見,趙雲皺眉:“此人素與周瑜交好,乃其謀臣。今來,非戰則和。亮公意下如何?”
諸葛亮不語,將羽扇輕敲圖卷,道:“東吳知柴桑將潰,魯肅此行,八成是‘緩戰之謀’。”
“今日若斬之,東吳反可借口怒戰;若留之,則必試我軍底線。”
“不過——此人來得早,不如來得巧。”
他放下輿圖,起身微笑道:“我倒想與他,好好下上一局。”
瀾台中軍大帳內。
呂布端坐中營,虎皮覆椅,方天畫戟掛於帳後,營內氣息肅殺。
魯肅立於帳下,拱手施禮:“東吳魯肅,奉都督周公瑾、江東孫將軍之命,特來麵議戰事之機。”
呂布未言,眼神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