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吳王內府。
夜深燈冷,孫權未眠。
案前密信三封:其一,柴桑已歸瀾台,政令已布;其二,江東民意未亂,但舊將多有不服;其三,江夏南郡開始騷動,疑有北地密探潛行。
孫權看罷,捏緊手中玉筆,冷聲道:
“再不動手,呂布就真在江東紮根了。”
周瑜、魯肅、張昭三人對坐,神色肅穆。
周瑜拱手:“主公,如今局勢,雖敵強而我困,但並非無策可破。”
“呂布軍雖銳,根卻不固。其兵西來,糧道遠引,柴桑雖得,後援未接,若可斷其後、擾其政、破其心,便可一戰而勝。”
孫權沉聲:“你擬的是哪一路計?”
周瑜一揮袖,鋪開江東輿圖:
“臣名之曰——‘斷龍鎖江’三策反攻’。”
【第一策】:“鎖江斷線”,以水軍悄然回撤鄂口以南,於龍山水口設伏斷流,截其柴桑水線,令其糧船不可渡江。
“我軍可分水師三部,由呂範、丁奉率小舟穿蘆林逆流而下,晝不動、夜結陣,一旦斬其舟路,柴桑三日不糧。”
【第二策】:“離城誘援”,命張昭與魯肅各布‘民亂之局’,借江東舊將之名,於柴桑三縣之地挑起不從,誘呂布大軍分兵平亂。
“使其‘守柴桑而疲,救三縣而亂’。”
【第三策】:“暗襲中軍”,周瑜自領一支輕騎奇兵三千,自東堤繞江,伺機夜襲柴桑後軍大營。
“此策最凶。若柴桑城內亂,敵主軍混亂不明,我親率急軍破其帥帳,則敵雖多兵,亦無將以統。”
孫權閉目,靜聽良久,終於睜眼:
“此三策,聽似各為一線,實為三麵纏困。”
“好。”
“就照此計,三日內發動。”
他看向魯肅與張昭:
“魯子敬,張子布——你們二人,隨水師先行。張昭主東岸郡縣之亂,魯肅則以‘複民使者’之名入柴桑,再探其虛實。”
“周瑜,你若不破其營,便休想再主軍政!”
周瑜起身,拱手躬身:
“臣必不負主公所托。”
柴桑·瀾台南政署
三日風調雨順,柴桑民心穩定,營中軍紀不亂,市坊恢複七成。呂布巡城之時所見皆是孩童複學、商賈歸市,頗有“大事將定”之感。
趙雲率軍完成巡堤,回至帥帳:“主公,今日風勢異常,蘆葦深林之間有斥候遇伏,不似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