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之戰餘波未平,廬江白芒一役再震東南。江左之地,本以為可以憑借江防與世族力量阻攔瀾台兵鋒,怎料接連失利,士氣儘喪。
建業宮內,孫權撫案不語,諸將分坐左右,神情各異。
張昭衣袍半敞,麵色憔悴,卻仍力主強戰:“主公,若今日便遣使請和,非但墜我威信,更助呂布士氣。他不過是一番強兵,若我江東收兵練馬、布鐵鎖江道,再起吳軍,何懼之有?”
魯肅拱手一禮,直言反駁:“昭公之意,似是忠誠,實為伐器。柴桑之敗,三縣歸附、邊軍不守,民心不穩,非一日之敗可挽。今若不和,呂布秋伐,我江東腹地恐成戰場。”
孫權抬手止住爭辯,緩聲問道:“肅,若遣你為使,入柴桑議和,你可願往?”
魯肅沉默半晌,終點頭:“願往。”
張昭怒道:“此舉將成大辱!”
孫權歎息:“辱,也需有人擔。若辱能換三月之安,肅往亦值。”
當夜,魯肅整衣赴柴桑。
柴桑南政署。
諸葛亮夜覽州報,趙雲正率兵歸營,高順領兵整治東堤,呂布則在政署後園立石植樹,命匠人雕立“新製民令碑”,以示安民。
魯肅抵達柴桑之時,黃昏未儘,燈火初明。
諸葛亮親迎入廳,神情溫和:“肅公遠來,亮久候。”
魯肅抬眸,見堂內兵將整肅、文吏分明,庭前花木整齊,井然有序,不似兵營,反如朝署。
“汝所治地,已勝我建業。”魯肅由衷一歎。
諸葛亮微笑道:“肅公之意,亮知之。和者,不為辱,而為機。”
二人落座之後,魯肅開門見山:“我奉主公之命,欲議暫緩兵戈。柴桑歸於瀾台已定,我東吳不爭,但望君主暫歇兵鋒,江東得三月之和。”
諸葛亮沉吟片刻,道:“肅公之直,亮佩也。此議,非我能決。主公近日親督諸軍,整修城防,正欲設令安地。”
“還請肅公移步議廳,由主公親會。”
魯肅微訝:“呂布真願與我議和?”
諸葛亮輕笑:“非議和,而是談判。”
柴桑議廳,帷帳高張。
呂布身披黑金甲胄,腰垂雙戟,端坐於首。
魯肅步入堂中,拱手長揖:“肅,奉東吳之命,請示止兵之策。”
呂布目光深沉,半晌才道:“肅公是忠臣,亮亦推重。柴桑一役,東吳三郡歸附,韓當犯我邊疆亦敗,我本可乘勝南下。”
“但我不戰為勝,不斬舊將,不興殘殺。今日你來,我便開誠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