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嘉陵江畔的殘煙尚未完全散去,沿途的村落早已被戰火驚破寧靜,犬吠雞鳴之聲夾雜在風中,像是戰鼓餘音。瀾台軍主力已逼近巴郡,諸葛亮整夜未眠,親自勘察驛道糧運。綿竹之戰雖告一段落,但戰局遠未明朗。劉備雖屢戰屢退,然其在川中積蓄多年,根基未除,更有暗中與東吳來往之跡。諸葛亮伏案批閱斥候送來的竹牘,眉頭越鎖越緊。竹牘上寫道:“自劍門以南,驛道三處儘毀;糧車折損七成;江陵有船影,疑為吳兵。”諸葛亮心頭一凜,暗道此乃極險之兆。
此時,趙雲步入營帳,渾身戰甲尚未卸下,槍鋒上殘血猶在,神情卻帶著不安。“軍師,三日前派去接應的糧隊,至今未歸。屬下沿驛道巡視,隻見斷木焦痕,卻不見敵蹤。莫非劉備與孫權已然合謀?”趙雲言語低沉,帶著一絲憂慮。諸葛亮合上竹牘,緩緩起身,眼光落在案上那枚七星石佩上,佩背“裂策連環”四字如隱火般跳動。他搖羽扇,語聲沉穩:“子龍所慮不差。驛道之斷,非劉備一方所能為。蜀兵雖熟川道,但無舟無力,焉能同時截我三路糧道?此中必有吳人暗手。”
趙雲神色凝重,欲言又止。諸葛亮已看出他的心思,遂笑道:“汝欲速戰速決,以鋒銳破之,是也。然而主公誌在天下,不獨在蜀。若貿然輕進,糧斷則兵疲,蜀吳合勢,恐成持久之局。”趙雲聞言,頓時肅然,抱拳應聲:“屬下明白。唯願隨主公死戰,以清六合。”
黎明將至,營帳外已有將佐聚集。張遼先至,披一身重甲,神態冷峻。他向諸葛亮拱手:“軍師,探得劉備之軍已退守成都,然城東二十裡外突起木寨,旗號卻非蜀製。吾料定是吳兵先遣。”諸葛亮點頭:“果如所料。吳人欲以奇兵斷我,令我久攻不克,自疲而退。”呂布聞報後,自殿中大步而出,金冠赤披,神情如烈日。他朗聲道:“吳兵若敢入蜀地,正中我懷!自古南北爭鋒,未嘗有東南立國者。既來之,則並之!”言罷,帳內將佐皆聲若雷霆。
諸葛亮卻緩緩舉扇,壓下喧聲:“主公,此戰不同尋常。吳人不圖成都,不圖關隘,而專圖驛道與糧運。若不先破此局,即便百萬雄兵亦將困於川中。”呂布聞言沉思,須臾後點首:“孔明之言,正合我意。然我不喜坐守,糧可再籌,戰機不可再縱。子龍、文遠,爾等可引精騎,夜探江口,看吳兵虛實。”趙雲、張遼齊聲領命,旋即出營。
數日後,江口傳來急報:夜探之騎雖破數十吳兵斥候,但見江岸泊有戰船數十,皆蒙以黑布,不舉火光,疑為吳軍大隊。諸葛亮細看戰報,眸中精芒閃爍。他對呂布道:“吳兵既至,必與劉備合謀。然其不敢明旗示眾,隻能暗渡,顯是忌憚我軍。此正可乘。主公若欲速破,需假示疲敝,誘吳兵深入,再反擊之。”呂布沉聲一笑:“孔明果然奇才!我便布此疑陣,以困敵膽。”
是夜,瀾台軍營火漸稀,傳出輜重不繼之聲,仿佛疲憊至極。探子急傳至劉備耳中,劉備在成都城樓上聽罷,喜形於色,對關羽、張飛道:“二弟、三弟,天助我也!若吳兵能合我軍,共破呂布,則蜀漢可重振矣。”關羽撫須冷笑:“大哥,吳人狡詐,未必可托之以命。然此刻我軍困境,亦不得不借。”張飛則大喝:“管他吳狗與否,若能殺得呂布退兵,老張便拚這條命!”劉備長歎:“此役若成,漢室或可再存;若敗,吾等兄弟,恐皆化灰。”
幾乎同一時刻,諸葛亮獨立江畔,望著遠方夜色下的黑影,低聲自語:“天機在裂,不在守。吳、蜀合勢,正是破綻。”他轉身歸營,揮筆草下一計,名曰《斷驛反策》。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