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內,風聲愈急。軍學比試已至第三日,卻不再僅是文武切磋,而是天下目光的彙聚。自呂布登基以來,瀾台設軍學,以軍功入仕,與學館並行。寒士因之得路,世族根基被撼。三日之比試,早已超出技藝較量的範疇,而成為製度與人心的對撞。
比試場上,人聲鼎沸。今日的議題是“治國安邊之策”。世家子弟衣冠楚楚,援引典籍,口吐滔滔。有人高談《周禮》,稱“邦國之治,當以世族為柱,血脈為綱”;有人引《尚書》,言“無世家之重,國家無以成久”。言辭間無不隱含譏刺,暗指寒士縱有功勞,不過曇花一現,終究不足與百年家學爭鋒。
寒士們不甘示弱。他們有人講述親曆的戰陣,如何在蜀道斷糧斷敵,如何在江東擊退吳軍水師。他們不依賴古文詞藻,而以刀劍之實、血汗之功作論。據理力爭之時,聲若雷鳴,直震觀者心弦。
場下軍士們聽得熱血沸騰,不少人忍不住拍刀高呼:“我等兄弟浴血疆場,豈容人辱!”數千軍士聲浪如潮,瞬間壓過世族的清雅文辭。世家子弟麵色鐵青,心中更添怨懟。
便在此時,一名世家子弟冷聲而出,言辭淩厲:“寒士雖有勇武,不過草莽匹夫,偶有小智,不過一時僥幸。治國之道,豈能寄托於此等無根之人?今日之勢,實乃亂天下之源!”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
一名寒門學子猛然拔劍,怒斥:“若無我輩拚死,爾等可安坐洛陽高堂?敢與我同赴疆場麼?!”劍鋒在日光下閃爍寒芒,霎時令場中氣氛如火藥將燃。
軍士群情激憤,紛紛拍刀跺腳,聲震如雷。世家子弟卻咬牙不退,幾人齊聲冷笑:“若非吾等世家獻策籌糧,你等豈有今日?不過刀奴,何敢與我等同日而語!”
這句話徹底點燃了火藥桶。場下數百寒士同時起身,怒聲斥罵,甚至有人欲衝上比試台。場麵一度失控。觀禮百姓驚呼四起,議論聲此起彼伏。
“世族瞧不起寒士,真當天下仍是他們的麼?”
“寒士若不爭,豈能翻身?”
“若真動起手來,隻怕血濺當場!”
城內外議論迅速蔓延,坊間茶肆酒館更是熱議紛紛。有人說“寒士當興,乃天道所歸”;有人卻說“世族若亡,天下必亂”。洛陽城如同被扔入火炭,隨時可能燃起烈焰。
此時,司馬懿靜坐於席後,雙眸幽深。他不言不語,隻看台上劍光交錯,台下人心激蕩,嘴角微不可察地勾起。
他早已暗中布下棋子。門下弟子潛入軍士間,低聲挑撥:“寒士雖勇,卻不過被利用。待瀾台不需時,便棄如敝屣。”又有人在世家子弟耳邊蠱惑:“寒士若掌權,世家必亡。今日不爭,明日無路。”
一傳十,十傳百,本已緊繃的情緒在暗線推動下更加失控。比試場已非比試,而是火山將噴。
宮闕高台,呂布負手而立,冷眼俯視全局。他身旁,陳宮麵色緊張,低聲急言:“主公!局勢失控,若不喝止,恐將當場動亂。”荀彧卻按劍不動,目光沉穩:“此非壞事。唯有烈火,方能逼出暗藏之蛇。主公可再耐心一刻。”
賈詡獰笑一聲:“司馬懿必在其中推波助瀾。若不逼出他,世族之患永難根除。今日之亂,正是刀鋒試膽。”
諸葛亮羽扇輕搖,神色平靜:“亂而不滅,便可見人心所向。世族若能收兵心,寒士若能立聲威,主公便可因勢而斷。”
呂布眼神一凜,心底已有定策。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製度之爭必然撕裂人心。若要徹底斬斷世族脊梁,必須讓矛盾徹底顯露。今日之比試,便是他親手布下的試金石。
果然,矛盾驟然升級。
一名世家子弟在辯論中故意譏諷寒士出身,稱其“本是販夫走卒,縱有軍功,不過屠夫之勇,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言刺耳如刀,台下寒士群情激憤,一人怒喝:“你敢辱我兄弟?!”猛然擲劍,劍光破空,直入台前。
世家子弟驚駭避讓,衣袖被劍鋒劃裂,鮮血滲出。場下立刻炸鍋,寒士呼喝如雷,世家子弟亦怒目而起。頃刻間,場中近乎混戰之勢。
百姓驚呼,軍士激動,世家憤恨。洛陽城的空氣仿佛凝固,殺機在暗處湧動。
司馬懿眯眼冷笑,心中暗道:“時機將至。”
呂布卻依舊冷然立於高台,麵無波瀾。隻有他心中明白,這一刻,自己所需的東西,終於顯露——世族的傲慢,寒士的血性,軍士的歸心,以及司馬懿的野心。
爭鋒已烈,天下暗潮,已無法再掩。
喜歡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請大家收藏:()三國戰神:呂布逆天改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