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李家村大營頒布的五條軍政詔令,如同一場及時的春雨,灑在了久旱逢甘霖的士兵們心田之上。消息以驚人的速度傳遍了整個大營,乃至京畿周邊的各個衛所。
對於這些常年掙紮在生死線上、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甚至連為國捐軀後家人都得不到絲毫保障的普通士兵而言,皇帝的承諾,尤其是那幾條實實在在的優待政策,簡直是聞所未聞、想都不敢想的“天恩”!
他們真正恐懼的,往往並非戰場上的死亡本身,而是死得默默無聞,死後被朝廷遺忘,家中老小無人照料,世代困於卑賤的軍戶身份,永無出頭之日。連年的欠餉,早已讓軍心渙散,忠誠變成了一個可笑的詞語。
但現在,一切似乎都不同了!
陛下親口承諾,要修建“忠烈祠”,讓所有為國戰死的將士,無論官階高低、出身貴賤,都能名留青史,永享祭祀!這是何等的榮耀?!
陛下親口承諾,陣亡將士的子嗣,可以選擇承襲父職雖然要降三級),也可以選擇脫離軍戶,成為自由民,甚至還能由官府資助讀書識字,直到十四歲!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的後代,有機會擺脫世代為兵的宿命,有機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陛下親口承諾,家有從軍者,免賦役三年!退伍還鄉者,給田地、給農具!五年內不承擔徭役!這幾乎解決了他們所有的後顧之憂!
陛下親口承諾,廢除軍戶屯墾製度,讓他們專心作戰!嚴懲克扣軍餉、侵占軍田的將領!補發所有積欠的錢糧,配發全新的衣甲兵械!
……
這每一條,都打在了士兵們的心坎上!這是大明立國兩百多年來,從未有過的、真正將他們這些“丘八”、“武夫”當人看的政策!崇禎皇帝此舉,無疑是打破了自宋代以來“重文抑武”的桎梏,挑戰了僵化的衛所製度,也徹底點燃了這些底層士兵心中,那早已被磨滅的忠誠與血性!一時間,整個李家村大營乃至京畿周邊的軍營中,感恩戴德之聲不絕於耳,無數士兵誓言要為這位“聖明”的天子,拋頭顱,灑熱血,拚死建功!
然而,就在北方的士兵們為新政而歡欣鼓舞、士氣大振之時,消息傳到南方,尤其是文人薈萃、東林黨勢力根深蒂固的江南地區,卻引發了截然相反的、極其強烈的反彈!
在南京,以及蘇州、鬆江等地,以複社為首的士林團體,率先發難。他們集會結社,撰寫文章,激烈抨擊崇禎皇帝的“倒行逆施”。他們指責皇帝“重用閹黨爪牙”、“濫殺無辜士子”、“擅開廠衛,行恐怖統治”、“與民爭利,抄家掠財”,如今更是“尊崇武夫,輕賤斯文,亂我朝綱,毀我祖製!”他們認為,皇帝優待軍士、提升武人地位、甚至允許軍戶子弟讀書入仕,是對儒家倫理和士大夫統治秩序的公然挑戰!
一時間,江南士林群情激憤。在某些人的暗中組織和煽動下其中不乏像錢謙益這樣身居高位、卻對現狀不滿的前朝大佬在幕後密謀),南京的複社學子們率先走上街頭,效仿京師之前的士子,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皇帝“清君側”,撤回成命,嚴懲廠衛。
麵對洶洶的士林輿情和街頭示威,負責留都南京)防務的鎮守太監劉福和世襲罔替的魏國公徐文爵或其子弟),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他們想要調動南京的衛戍部隊控製局勢,卻發現困難重重。原來,按照製度,大規模調動南京守軍,需要兵部尚書、守備勳臣、鎮守太監三方的印信齊全方可。而此時,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正奉旨督師江北,防備左良玉等軍閥,人不在南京。缺了一印,劉福和徐文爵都不敢擅自調兵,生怕日後被言官彈劾,擔上“矯詔”的罪名。南京的官僚體係,在關鍵時刻,再次顯現出其僵化和低效。
消息傳回北京,崇禎皇帝勃然大怒!“好一群不知死活的江南腐儒!國難當頭,不思報國,反而在此興風作浪,非議朝政!真以為朕的刀,砍不到江南嗎?!”
他立刻做出反應,一方麵,任命素來與東林、複社不睦的馬士英為南京吏部尚書,派去整頓南都官場;另一方麵,則密令劉福、徐文爵,讓他們不必顧忌程序,與馬士英配合,對那些帶頭鬨事的複社學子,“便宜行事”,該抓就抓,該殺就殺!絕不姑息!
至於北京城內,雖然也有些許士子對皇帝的新政不滿,但在經曆了之前的血腥鎮壓後,加之三廠一衛的嚴密監控,早已無人敢公然聚集滋事,市麵暫時保持著一種高壓下的“平穩”。
就在崇禎皇帝忙於應對內部的政治風波和推行改革之時,南線的軍情,卻再次傳來噩耗。
負責從南麵迂回包抄京師的劉芳亮所部大順軍,一路北上,抵達了京南重鎮霸州。然而,等待他們的,並非堅固的城防和頑強的抵抗,而是一座幾乎不設防的空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原來,駐守霸州的明軍,早已接到了崇禎皇帝下達的“放棄外圍、集中兵力、堅壁清野”的旨意,在稍作抵抗、掩護百姓和物資撤離後,便已提前向京師南郊的李家村大營方向收縮。
劉芳亮幾乎兵不血刃地便占領了霸州城。大順軍的旗幟,取代了飄揚數百年的大明玄鳥旗,插上了霸州的城樓。
城內的文官們,在官軍奉詔撤退後,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大部分官員選擇了拖家帶口,隨著難民潮,倉皇逃往京師。但也有一部分官員,心存幻想,留了下來,準備效仿前朝舊例,簞食壺漿,迎接“新主”,希望能被大順軍“量才錄用”,繼續自己的官宦生涯。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衝入城中的大順軍士兵,許多本就是被逼造反的饑民或粗野的潰兵,他們對這些平日裡作威作福的“官老爺”充滿了憎恨。那些試圖“歸順”的文官,非但沒有得到禮遇,反而大多遭到了粗暴的對待,家產被洗劫一空,本人也受儘淩辱。直到這時,他們才幡然醒悟,流寇終究是流寇,改朝換代並非請客吃飯,他們的幻想是何其天真!但一切,都為時已晚。
劉芳亮本人在入城後,逼問了被俘的霸州知州,才得知明軍主力早已奉皇帝之命撤走,自己攻下的不過是一座戰略放棄的空城。他不禁感歎:“這崇禎皇帝,倒是比想象中更乾脆!直接棄城而去,倒讓某家這順勢取城,顯得有些……無趣了。”但同時,明軍這種主動收縮、集中兵力的舉動,也讓他意識到,接下來的京師攻防戰,恐怕不會輕鬆。他下令大軍稍作休整,隨即繼續揮師北上,兵鋒直指李家村大營和京師南郊!
大明王朝的命運,如同懸崖邊上的馬車,在內外的重重危機之下,正朝著不可預知的深淵,加速墜落。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