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濠鏡澳澳門)。鄭芝龍的龐大艦隊如同蟄伏的巨獸,靜靜地停泊在港口之外,與總督府內焦躁不安的葡萄牙總督亞馬留,進行著一場無聲的、關乎耐心與意誌的較量。鄭芝龍按兵不動,放任亞馬留的苛政在澳門城內激起越來越大的民怨,他如同最高明的獵手,等待著最佳的出擊時機。
然而,就在南海之濱暗流湧動之時,千裡之外的江南腹心——南京,一場由崇禎皇帝親自點燃的政治風暴,正以更加慘烈的方式,席卷著曾經不可一世的士林領袖——複社。
自馬士英奉旨抵達南京,就任吏部尚書之後,這位被京師朝野視為“閹黨”乾將的人物,便毫不猶豫地亮出了他的屠刀。他深知皇帝對江南這些非議朝政、阻撓新政的“清流”士子早已忍無可忍,也明白自己此來的首要任務,便是徹底打垮複社這個江南士林的精神堡壘和政治中心。
皇帝下旨將張采等人所著、誹謗朝廷的《乙書》等定性為“邪書”,並將複社指為可能威脅國家安定的“邪教”式結社,這無疑給了馬士英夢寐以求的尚方寶劍!他立刻以此為借口,調動南京守備兵馬和廠衛的力量,對複社及其主要成員,展開了毫不留情的清洗!
首當其衝的,便是那位曾被馬士英拿下、又為求自保而背叛同道的“江南才子”候方域。
馬士英本就對其反複無常、缺乏骨氣極為鄙視,更不可能真正信任他。在利用候方域提供的名單和證詞,抓捕了一批複社骨乾之後,馬士英便立刻翻臉無情!他羅織罪名,指控候方域才是此次“刊印逆書、蠱惑士林”的真正“主謀”,將所有的臟水都潑到了他的身上!
可憐候方域,本以為出賣同僚可以換來苟全性命,甚至可以像馮銓那樣“棄暗投明”,在馬士英麾下謀個前程。卻萬萬沒想到,自己不過是馬士英手中一枚用完即棄的棋子!還沒等他喊冤辯解,便被馬士英以“罪大惡極、國法難容”為由,直接下令斬首示眾!用他的人頭,來殺雞儆猴,也為自己這場“平定南都叛逆”的行動,獻上第一份“功勞”!這位曾經才情橫溢、名滿江南的濁世佳公子,最終卻落得個身敗名裂、不得善終的悲慘下場,其結局令人唏噓,卻也……咎由自取。
候方域的死,如同在複社這潭本已波濤洶湧的死水中,又投入了一塊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恐慌和……分裂!
南京城內,一處隱秘的宅院之內,數十名複社的核心成員,再次秘密聚集。主持會議的,正是那本“逆書”的主要作者之一,張采。他的臉色陰沉得可怕,眼神中充滿了憤怒和一絲難以掩飾的恐懼。
“諸位!”張采的聲音沙啞而低沉,“候公子……沒了!馬士英那閹賊走狗,竟……竟如此心狠手辣!下一個,恐怕就輪到我們了!最新消息,馬士英已調集兵馬,封鎖了秦淮河兩岸,明日……明日恐怕就要對我等采取進一步的動作!我們……必須立刻定下破局之法!否則,皆為魚肉矣!”
然而,麵對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座的複社士子們,卻再也無法像往日那般,同仇敵愾,意氣風發了。
一位姓錢的書生,麵色慘白,聲音顫抖:“張……張先生!事已至此……我等手無寸鐵,如何與那手握兵權的馬士英和廠衛對抗?依……依我看,不如……不如暫時隱忍,或是……向馬大人……認個錯?或許……尚有一線生機?”他顯然是被嚇破了膽,想到了不久前同樣被捕、慘死獄中的宋征輿。
“認錯?隱忍?!”另一位以詩文和剛烈著稱的名士吳偉業,猛地站起身,激動地拍案而起!“錢兄此言差矣!我輩讀書人,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豈能向閹黨走狗低頭?!那崇禎皇帝倒行逆施,重用廠衛,濫殺無辜,早已儘失民心!依我之見,我等不僅不能退縮,反而要……要聯合天下忠義之士,直斥其非!甚至……甚至可以從其‘得國不正’之處下手,動搖其統治根基!推翻暴政,正在今日!”他言辭激烈,竟是主張徹底與朝廷決裂,甚至煽動顛覆!
“吳君卿!住口!你……你瘋了嗎?!”另一邊的陳子龍和夏允彝二人,聽到吳偉業這番近乎謀逆的言論,同時勃然變色!陳子龍更是氣得渾身發抖,指著吳偉業怒斥道,“陛下縱有不是,亦是天命所歸的大明正統!爾等讀聖賢書,豈能口出此等大逆不道之言?!如今國難當頭,流寇未滅,韃虜在側,爾等不思如何同心同德,共赴國難,反而在此妄議君父,煽動內亂!是何居心?!難道要將這江南之地,也變成一片焦土嗎?!”
夏允彝也痛心疾首道:“君卿!糊塗啊!我等反對閹黨,反對酷政,乃是為了匡扶社稷,豈能因此而行悖逆之事?!若因此而引發江南大亂,豈非親者痛,仇者快?!陷萬民於水火,我等與那亂臣賊子何異?!”
說罷,陳子龍與夏允彝二人,不願再與吳偉業等“狂悖”之人為伍,憤然起身,拂袖離去!
他們的離去,標誌著複社內部,在巨大的外部壓力和路線分歧之下,徹底走向了分裂!
一部分如吳偉業般激進之人,主張不惜一切代價,與朝廷對抗到底;一部分如陳子龍、夏允彝般尚存忠君報國之心的人,則在反對酷政的同時,堅決反對任何可能引發更大動蕩的顛覆言論和行動;還有少數人,則在恐懼和迷茫中,選擇了退出或沉默……
而剩下的大多數人,則依舊抱有“法不責眾”的僥幸心理,雖然也害怕馬士英的屠刀,卻仍不願放棄“清流”的姿態和對抗朝廷的立場,在爭吵和猶豫中,等待著那未知的命運……
曾經引領江南乃至天下士林風潮、在晚明政壇上呼風喚雨的複社,就這樣,在崇禎皇帝的鐵腕打壓和自身內部的矛盾分裂之下,正一步步地,走向窮途末路。而馬士英和他背後的皇帝,顯然不會給他們留下太多猶豫和內耗的時間。一場更大規模的清洗風暴,已在南京城內外,悄然拉開了序幕。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