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八年,九月初九,重陽。
淩晨的京師,天色未明,卻已是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那如同鬼哭狼嚎般的風聲,裹挾著冰冷的沙礫,無情地抽打著皇城的宮牆和百姓的門窗。街道之上,行人稀少,隻有零星早起的更夫和巡夜的兵丁,縮著脖子,咒罵著這鬼天氣。
“他娘的!這風刮得,眼睛都睜不開!”一個在街角勉強支起餛飩攤的小販,看著被狂風吹得東倒西歪的招幌,無奈地準備收攤,“偏偏趕上皇上今日誓師出征!這日子……選得可真‘好’啊!”他聲音不大,卻也難掩心中的抱怨。
不遠處一戶泥瓦匠的家中,窗戶被吹得砰砰作響。老婦人一邊給爐灶添柴,一邊對著剛剛被吵醒的孫子念叨:“這天象……可不大吉利啊!皇上要出遠門打仗,卻遇上這等惡風,莫不是……老天爺在示警?”她那雙渾濁的眼睛裡,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根深蒂固的迷信。底層百姓的生活本就艱難,朝廷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讓他們心驚膽戰,浮想聯翩。
然而,辰時左右,那肆虐了半宿的狂風,竟如同接到了命令一般,驟然停歇!漫天的風沙也漸漸沉降下來。緊接著,一隊隊頂盔貫甲的城防軍士兵,出現在了京城的主要街道之上,高聲傳令:“陛下今日登太廟祭祖,親率六軍誓師!風沙已息,城中百姓可往太廟及大校場外觀禮!然,嚴禁滋事喧嘩,擾亂大典!違者,嚴懲不貸!”
這突如其來的轉變,以及官府“允許”觀禮的消息,讓原本還龜縮在家中的百姓們,又重新燃起了看熱鬨的興致。
與此同時,紫禁城內,內閣及六部九卿的主要官員們,早已奉旨齊聚。自皇帝陛下宣布要禦駕親征之後,整個朝廷便如同上緊了發條的機器,高速運轉起來!
內閣連夜擬定了誓師大典的詳細章程,從儀仗、祭品、到百官位次、祝文頌詞,無一不eticuousy;戶部尚書倪元璐則親自督導,緊急調撥了典禮所需的款項,並會同兵部,精確統計了即將隨駕出征的各營將士人數,以便後續糧草軍需的調配;工部尚書馮銓更是徹夜未眠,親自指揮工匠,在太廟和大校場搭建祭壇、檢閱台,務求莊嚴肅穆,不出一絲差錯。
各部門徹夜調度,各司其職,竟在短短一夜之間,便將這場規模宏大、禮製繁複的誓師大典,籌備得井井有條!這等效率,在以往拖遝成風的大明官場,簡直是難以想象!足見在皇帝的鐵腕之下,整個官僚體係的潛力,一旦被真正激發出來,亦是驚人的。
清晨,坤寧宮內。
周皇後親自為即將出征的崇禎皇帝穿戴上那套特意趕製出來的、象征著天子親征的赤金龍紋盔甲。冰冷的甲片,貼在身上,卻讓崇禎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與……使命感。他腰懸天子劍,囑咐周皇後:“梓童,朕離京之後,宮中及後宮事務,便全權托付於你了。務必……保重鳳體,照顧好慈灼和阿九。”
“陛下放心,”周皇後眼圈微紅,強忍著淚水,為他整理好盔纓,“臣妾定當竭儘所能,為陛下守好這個家。隻盼陛下……此去旗開得勝,早日凱旋!”
崇禎點了點頭,不再多言,轉身大步走出坤寧宮,起駕前往太廟!
禦駕隊伍剛剛行出午門,天空中那原本已經停歇的風沙,竟又毫無征兆地再次彌漫開來!雖然不如之前那般猛烈,卻也讓整個天地都陷入一片昏黃之中!
隊伍行至太廟之前,欽天監監正李天經,會同曆局的湯若望、以及幾名同樣精通天文曆法的官員,竟不顧一切地跪伏在禦道之前,聯名上疏勸阻!
“陛下!陛下三思啊!”李天經老淚縱橫,叩首道,“今日天象異常!狂風大作,黃沙蔽日!此乃……此乃上天示警,非出征之吉兆啊!懇請陛下暫緩誓師!另擇吉日,方可保萬無一失!”湯若望等西洋傳教士,雖然未必相信“天人感應”之說,但也不願看到皇帝在如此“不祥”的天氣下出征,紛紛附和勸諫。
崇禎皇帝端坐馬上,看著底下這些惶恐不安的“技術官員”,臉上露出一絲不耐煩。他冷哼一聲:“天象?吉兆?朕去年禦駕親征良鄉之時,出征之日,京師同樣是風霾蔽日,伸手不見五指!結果如何?我大明王師大破流寇十餘萬,陣斬賊酋劉芳亮!何來不祥之說?!”
他指著李天經,語氣嚴厲地批評道:“李天經!你身為欽天監監正,不思潛心研習天文曆法,為國效力,反而學那些腐儒故技,以所謂‘天象’之說,蠱惑人心,動搖軍心!是何道理?!莫非……你也是那些不願見朕親征、不願見大明中興的宵小之輩派來的說客不成?!”
“朕禦駕親征,乃是為了提振三軍士氣,為了與將士們同生共死,為了給天下萬民一個交代,為了讓我大明江山重現朗朗乾坤!此心已決!天亦不能阻!何況區區風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傳朕旨意!”他的聲音斬釘截鐵,不容置疑,“誓師大典,如期舉行!爾等……速速退下!若再有妖言惑眾、阻撓大典者,以通敵論處!!”
李天經、湯若望等人,被皇帝這番充滿了殺伐之氣的言語,嚇得魂飛魄散!他們知道,這位皇帝的決心,已是任何人都無法動搖的了!隻能無奈地叩首告退。
太廟之內,莊嚴肅穆。
祭壇早已按照大明洪武、嘉靖年間的最高規製設置妥當。香煙嫋繚,鐘鼓齊鳴。
崇禎皇帝身著十二章袞服,在禮部官員的引導下,一步步登上祭壇。他以天子之身份,向上天、後土、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諸般自然神明,以及大明王朝的列祖列宗,進行最為隆重的祭告。
他親自拈香、奠酒、宣讀早已準備好的祭文。那祭文文辭莊重典雅,卻又充滿了悲壯與決絕。其中既有對未能保境安民、致使生靈塗炭的自責與懺悔;也有對祖宗基業受損、愧對先人的痛心與承諾;更有對上天神明庇佑大明、祈願國泰民安、軍隊凱旋的虔誠祈求。
在祭告天地祖宗之後,他又依次祭拜了象征著農耕立國的神農、後稷之神,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拜了象征著醫者仁心的岐伯、黃帝之神,祈求國人安康,遠離疾疫;最後,他來到了象征著軍威武勇的兵主蚩尤和軍神武穆王的神位之前,神情肅穆,祈求此番出征,能旗開得勝,無往不前,蕩平所有敢於與大明為敵的內外寇仇!
周皇後則身著翟衣,在女官的簇擁下,配合著皇帝,在另一處祭壇,虔誠地祭拜了象征著蠶桑興盛、女紅之巧的始祖嫘祖之神,為國祈福,也為即將出征的夫君祈禱平安。
底下,以內閣首輔魏藻德為首的文武百官,亦是身著朝服,按照官階品級,分列祭壇兩側,隨著讚禮官的唱喏,齊聲誦讀祝文,三跪九叩,場麵莊嚴肅穆,充滿了神聖的氣息。
所有的祭祀流程,一絲不苟地進行完畢。
崇禎皇帝緩緩走下祭壇,再次換上了那身赤金龍紋盔甲。他深吸一口氣,目光投向了太廟之外,那早已集結完畢、等待著他檢閱和號召的數十萬大明將士!
他知道,接下來,便是這場禦駕親征大典,最為核心、也最為關鍵的環節——誓師!他要用自己的聲音,去號召那些忠勇的軍神!他要用自己的行動,去點燃將士們心中的熱血與戰意!
喜歡啟明1644請大家收藏:()啟明164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