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論選:青年與長者在七弦琴旁的富有之辯】
一、起選:當“選擇”成為第一聲琴響
青年抱著《史記·貨殖列傳》穿過竹徑,見長者正倚著斑竹調琴,琴弦輕顫間吟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先生,我最近常想:‘變得富有’究竟是命運使然,還是一種主動的‘選擇’?”青年將書卷擱在石案上,竹葉影在“陶朱公”三字上晃成一片碎金。
長者指尖劃過琴弦,“錚”地一聲定音:“《詩經·大雅》早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求’字裡,藏著‘選擇’的重量。你看陶朱公‘棄官從商’是選,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亦是選,區彆隻在‘選何道以富’。”
青年挑眉:“可有人說‘出身決定貧富’,難道‘選擇’能敵過‘命定’?”
長者指了指石縫中鑽出的新竹:“鄭板橋畫竹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根若選‘向石縫紮根’,終能‘刺破青天鍔未殘’;人若選‘困於出身而不發’,便應了《孟子》‘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選擇’的第一步,是先‘選’相信自己能‘有為’。”
二、辯選:“富有之選”的三重叩問
第一問:選“逐利”還是選“循道”?
青年翻開書卷指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世人多選‘向利而趨’,先生卻說‘循道’,道與利如何兼得?”
長者撥弦奏出《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韻律:“你看子貢‘結駟連騎,以貨殖行仁義’,賺的是‘通有無’的利,守的是‘博施濟眾’的道;反觀王莽‘篡權聚財’,看似‘逐利’,實則‘背道’,終落得‘頭顱懸於市’的悲劇。《塔木德》說‘金錢是上帝的禮物,唯有走在正道上的人,才能接住’——‘選’富有的核心,是先‘選’做‘君子’還是‘小人’。”
青年沉思:“但現實中‘循道’常遇阻力,如何堅持?”
長者指了指琴身的“中正”二字刻痕:“嵇康《琴賦》言‘中和之德,莫不鹹仰’,就像這七弦琴,弦太鬆則音散,太緊則弦斷,‘循道’亦是‘守中’——不貪‘急利’而失底線,不避‘正利’而廢行動,便合《道德經》‘動善時,心善淵’的智慧:該耕時耕,該收時收,不違天時,不逆己心。”
第二問:選“求多”還是選“守少”?
青年望著石案上“虛室生白”的匾額:“先生曾說‘心富勝物富’,可‘選擇富有’難免想‘擁有更多’,如何平衡?”
長者輕叩琴弦奏出《道德經》“少則得,多則惑”的節奏:“你看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選‘守少’而得‘田園之富’;沈萬三‘富可敵國’卻選‘求多’,終因‘炫富’招禍——‘選擇’的本質,是看清‘什麼是真正的‘不可少’。《莊子》‘鷦鷯巢林,不過一枝’,物質之需本極簡,心之貪念才生‘多餘’。若選‘富’,先問自己:‘我要的是‘裝滿口袋’,還是‘裝滿心魂’?’”
青年指了指書卷中“範蠡三散千金”的記載:“像陶朱公這般‘散財’,反能‘聚財’,是不是因他‘選’了‘讓財富流動’?”
長者頷首:“正是。《大學》‘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他散的是‘凝滯之財’,聚的是‘人心之道’——就像這竹林間的風,越‘選擇’無拘無束地流動,越能吹綠滿山新竹。”
第三問:選“獨行”還是選“共富”?
青年忽然想起市井見聞:“可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選擇富有’是否注定要‘單打獨鬥’?”
長者指尖劃出《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弦音:“你看胡雪岩開‘胡慶餘堂’寫‘戒欺’,張謇辦實業興教育,他們選‘富’,從來不是‘一人之富’,而是‘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尚書》‘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真正的‘富有之選’,必合‘民之所欲’——就像這七弦琴,單弦難成曲,眾弦和鳴方得《高山流水》。選‘獨行’者,路越走越窄;選‘共富’者,道越走越寬。”
青年撫卷而歎:“原來‘選擇富有’,竟是‘選擇’與他人‘共生共榮’?”
長者笑指竹林:“你看這竹子,根須在地底相連,一株挺則萬竿立——古人‘富而好禮’的智慧,本就是‘選’了‘讓自己的富,成為他人的路’。”
三、定選:當“選擇”落進“行動”的竹節
暮色漫過竹梢時,青年忽然從袖中掏出一頁紙:“先生,我寫了‘富有之選’的踐行清單,您幫我看看——”
長者接過,見紙上寫著:
1.選“深耕”而非“跟風”:每日花1小時精進核心技能仿白圭“擇人而任時”);
2.選“記錄”而非“揮霍”:每月繪製“財富流向圖”,確保50收入流向“成長”與“利他”學猶太“財富三分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選“守心”而非“比心”:每周靜坐1次,問自己“此刻的欲望,是‘需要’還是‘想要’”效顏回“三省吾心”);
4.選“小善”而非“空談”:每年參與1項社區公益承陶朱公“散財濟民”之誌);
5.選“長期”而非“速成”:床頭貼“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提醒自己“富有的年輪,需逐年生長”。
長者指尖劃過“十年樹木”四字:“《管子》‘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你這‘選擇’,暗合‘樹富’之道。你看這竹子,前四年隻長3厘米,第五年卻能每日竄高30厘米,因它把‘選擇’埋進了‘向下紮根’的時光裡。”
青年望著竹節上的“節疤”:“這些‘節’,是不是就像‘選擇’時的‘取舍’?每過一道坎,就多一份定力?”
長者撫琴而笑,弦音裡飄來《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回響:“正是。‘選擇變得富有’,從來不是‘選’一個結果,而是‘選’一條‘帶著節疤生長’的路——像這竹子,每道節疤都是‘選擇’的印記,最終撐起的,是‘雖曆風雨,仍挺直向上’的生命姿態。”
四、證選:當“選擇”成為生命的琴韻
月上竹梢時,青年忽然指著琴身問:“先生,這琴為何叫‘七弦’?”
長者撥響宮商角徵羽:“七弦對應‘仁、義、禮、智、信’五常,外加‘文、武’二弦——古人製琴,早把‘選擇之道’藏進了音律裡:想奏出‘富有的樂章’,必以‘德行’為弦,以‘節製’為品,以‘利他’為韻。就像陶朱公‘三致千金’的故事,從來不是‘選’了‘賺錢’,而是‘選’了‘在賺錢中修心,在修心中成人’。”
青年忽然起身揖謝,衣袂掃過石案上的《道德經》:“先生之教,讓我明白‘選擇變得富有’,其實是‘選擇’做一個‘能承載財富、能駕馭欲望、能照亮他人’的人——就像這竹林,既要向下紮根,也要向上接光,還要把陰涼留給過路人。”
長者目送青年踏月而去,琴弦再次輕顫,這回奏的是《禮記·大學》“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原來千年之前的智慧,早已為“富有之選”定下基調:真正的“選擇”,不在“取多少”,而在“如何取”;不在“擁有多少”,而在“讓多少人因你而擁有”。
竹林深處,新竹拔節的“劈啪”聲與琴韻交織——那是“選擇”落地的聲音,是“富有”開始生長的聲音。正如長者案頭那方“守心篤行”的竹刻,當一個人“選擇”讓“富有”與“道”同行,便如同為生命種下了一片竹林:假以時日,自會看見,那些關於“選擇”的每一個細微決定,早已連成一片蒼翠,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亦屬於世界的“富有的天空”。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