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相信自己掌握命運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38章 相信自己掌握命運

第38章 相信自己掌握命運(1 / 2)

《青衿與鶴發:關於人生掌航的十番對談》

場景:暮春午後,庭院紫藤架下

第一談:被規訓的星軌與自洽的北鬥

青衿輕撫書卷):昨夜讀《莊子》,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忽生悵惘。先生可知,今晨地鐵裡見一青年對著手機苦笑,屏幕上是改到第七版的方案——世人皆如被編程的星軌,在“應該”的軌道裡運行,何來“自洽”可言?

鶴發烹茶注湯):你且看那紫砂壺。匠人供春當年製壺,取金沙寺僧缸中殘土,未循官窯方圓之規,反依樹癭形態捏塑,反成傳世之“供春壺”。《詩經》雲“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舊邦尚需新命,何況人生?

竹影搖窗,茶煙嫋嫋)

鶴發:記得王陽明龍場悟道否?當他於石棺中勘破“心外無物”,正是打破了程朱理學的“格物”枷鎖。今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恰似刻舟求劍的標尺。你看黃山鬆,生在絕壁石縫間,哪一棵是按“標準鬆”的圖紙生長?

青衿頷首):先生所言極是。但《禮記》亦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若全然拋卻傳統規訓,會不會如斷線風箏?

鶴發輕叩茶盞):《周易》早有“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曾鞏在《墨池記》中說“非天成也,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傳統是舟楫,非牢籠。你見那敦煌壁畫的飛天,衣裙突破重力束縛,卻仍依循著吳帶當風的韻律。

第二談:恐懼作為羅盤的刻度

青衿展卷而問):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可凡人如我,每思變革便心生怖畏。昨聞友人欲辭外企高薪學陶藝,前夜竟緊張至失眠——恐懼究竟是歧路的警告,還是新生的晨鐘?

鶴發指庭中老梅):你看這株宋梅,年年經霜雪方得花開。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得透徹:“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當年玄奘西行,途經八百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人馬俱絕”,若懼於前路,何來《大唐西域記》?

微風過廊,簷角鐵馬叮咚)

鶴發:記得《老人與海》裡的桑提亞哥嗎?“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這與《詩經》“溯洄從之,道阻且長”異曲同工。我曾遇一老鐘表匠,修百年懷表時說:“最怕的不是齒輪磨損,而是怕磨損而不敢上發條。”

青衿撫掌):先生此喻精妙!但《道德經》雲“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恐懼是否亦在提醒“過剛易折”?

鶴發拈須而笑):張載《正蒙》有“仇必和而解”的智慧。恐懼本是心湖投石,重要的是看漣漪如何擴散。你見那長江三峽,江水遇礁石而奔湧,反成“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壯景——真正的舵手,是在浪濤中讀取水流密碼的人。

第三談:方寸之間的主權宣示

青衿捧出筆記):近日讀《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試以踐行,竟覺書桌整潔後心緒亦明。但先生可知,現代人身處信息洪流,常覺“掌控”是虛妄,何以用“灑掃”對抗虛無?

鶴發指廊下竹簾):你且看這竹簾,每一根竹篾都是匠人親手劈削。《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亦說“非寧靜無以致遠”。曾有茶人告訴我,煮水時觀炭爐火候,從“魚目”到“湧泉”,恰是掌控時間的修行。

陽光透過簾隙,在青磚上織就菱形光斑)

鶴發:記得《世說新語》裡王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嗎?興儘而返,不求結果,正是在過程中完成自我主宰。今之“五分鐘法則”,與《禮記·中庸》“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同一機杼。你看那蘇州園林,一勺池可映明月,一峰石可擬泰山,方寸之間自有乾坤。

青衿若有所思):先生是說,掌控感如《菜根譚》所言“花看半開,酒飲微醺”,需在細微處體悟?但《莊子》又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逐無涯,終會疲憊。

鶴發輕搖蒲扇):陸九淵說得好:“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你見那敦煌文書裡的《歸義軍衙府酒破曆》,不過是日常酒食賬冊,卻成今日研究晚唐社會的瑰寶——再宏大的人生,都是由“酒破”“麵破”的細節構成。就像此刻烹茶,水沸三響,便是對時光的溫柔掌控。

第四談:不確定性作為天然舵輪

青衿指案頭報紙):今晨見報載行業變革,某巨頭企業裁員數千。忽然想起《詩經》“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波譎雲詭的時代,如何做自己的擺渡人?

鶴發舉茶盞遙指遠山):你看那黃山雲海,看似無序,實則依循著山穀風脈。蘇軾在《晁錯論》中早有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當年徐霞客遊曆天下,遇盜匪、逢絕路,卻在《徐霞客遊記》中寫下“不探奇,不知天地之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遠處傳來山寺鐘聲,餘韻悠長)

鶴發:《周易》六十四卦,唯有“謙卦”六爻皆吉,因其深諳“滿招損,謙受益”的變易之道。你記否《浮生六記》裡沈複與芸娘,家道中落後於姑蘇倉米巷賣畫為生,雖布衣蔬食,卻能“布衣飯菜,可樂終身”——真正的舵手,是把風浪化作掌紋的人。

青衿豁然開朗):先生此論,讓我想起《反脆弱》裡說的“從波動中獲益”。但《老子》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變動中是否需持守本心?

鶴發撫琴一弦):張載《西銘》有“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胸懷。你見那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千年間曆經地震海嘯,塔身卻因“石質韌性+鬥拱緩衝”而不倒——守中不是固守,而是如古琴泛音,在振動中保持基頻。就像此刻聽琴,弦動而心不動,方得《廣陵散》的真意。

第五談:經典作為隱形船槳

青衿展讀《論語》):今晨讀“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忽生困惑:孔子的人生刻度,是否也成了今人的枷鎖?先生常引經典,然經典究竟是舟槳,還是錨鏈?

鶴發取《詩經》殘卷):你看這《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從先秦的雎鳩鳥鳴,到今日的白話譯詩,恰似長河行舟,槳在變而水脈不變。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經,常道也”,經典是常道,非陳規。就像王羲之寫《蘭亭序》,趁微醺而書,酒醒後再寫百遍,終不及原作神韻——經典的生命力,正在於每代人賦予新的劃槳節奏。

暮色漸起,侍者點燃銅燈)

鶴發:記得《韓熙載夜宴圖》嗎?看似宴樂奢靡,實則藏著顧閎中對時代的解構。經典亦是如此,杜甫“讀書破萬卷”,破的是字句表象,立的是“詩史”精神。你見那西安碑林的《開成石經》,曆經千年風化,文字雖漫漶,卻更見風骨——船槳若成化石,便需重新雕鑿。

青衿擊節讚歎):先生此喻,讓我想起《文心雕龍》“變則其久,通則不乏”。但今人讀經典,常困於訓詁考據,如何得魚忘筌?

鶴發指燈影):你看這燈,光在油與芯之間,經典的光在文字與心之間。朱熹注《四書》,陸九淵“六經注我”,看似殊途,實則同歸。就像武夷山茶人以“活火烹泉”煮茶,火是今之火,泉是古之泉——掌航者需知,船槳的形製可變,擊水的節奏永恒。

第六談:掌紋與船舵的互文


最新小说: 禦獸:我的數碼獸很淦 葉羅麗精靈夢之有終 三國之再世諸葛 全民壽命開蠱罐,我能看見提示 邊軍悍卒:從雞蛋換老婆開始! 極品武夫 特種兵王:我的核彈級保鏢日常 長生修仙,從畫符開始 直播算命:你的網戀對象是個男人 八旗鐵騎?朕用機槍應對很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