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酉年初秋,禦史府丞李公與少府主簿王生在東閣論政
王生捧著文書進言:"昨日翻閱會稽漕運的案卷,見去年王某因私情廢棄公法,最終導致漕糧虧空。但我還聽說近年官府中多有踐踏風控的現象,有人說"偶爾一次無傷大雅",有人說"通融一下可解急難"。請問先生,踐踏風控的危害,真的會到亡國破家的地步嗎?"
李公擲筆長歎:"你問到這個,實在是切中時弊!從前《尚書·太甲》說:"上天降下的災禍,尚可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無法逃脫。"踐踏風控的人,並非遭遇天災,而是自造罪孽。昔日商紂王設置炮烙之刑,並非沒有法度,而是依仗權勢廢棄法度,這是最早踐踏風控的鑒戒。《史記·殷本紀》記載:"商紂王天資聰穎、反應敏捷,見聞廣博、力大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搏鬥;他的智慧足以拒絕勸諫,言辭足以掩飾過錯;總是向臣下誇耀才能,憑聲威壓製天下,認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依仗才能廢棄規矩,這就是商朝滅亡的原因。"
王生說:"紂王暴虐,本不足論。但像漢武帝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晚年也發生巫蠱之禍,難道他的風控也有疏漏嗎?"
李公手撫桌案道:"問得好!漢武帝的失誤,正在於依仗功績廢棄製度。《資治通鑒·漢紀》記載他"對外征伐四夷,對內大興功利,勞役賦稅並起,百姓背離本業"。當時桑弘羊推行均輸平準法,本是富國之策,但漢武帝不遵循流程,聽任酷吏舞文弄法,最終導致"百姓不得安生,天下騷動"。尤其巫蠱之禍中,江充"掘地搜尋木偶人,抓捕行巫蠱及夜間祭祀的人,用染汙的手段製造罪證,一旦發現就逮捕審訊,用燒紅的鐵鉗灼烤,強迫人認罪"《漢書·江充傳》),這難道不是踐踏司法風控嗎?最終導致太子自殺、皇後被賜死,天下震動,漢朝幾乎亡國。所以司馬光評論說:"漢武帝窮奢極欲,嚴刑重稅,在內大修宮室,在外征伐四夷,迷信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憊,紛紛成為盜賊,他與秦始皇的區彆已經很小了。""《資治通鑒》)
論經濟風控廢弛之禍
王生皺眉問:"經濟風控的關鍵,我曾聽說在於量入為出,若踐踏它,會有什麼禍患?"
李公取出漢簡展示道:"看這《漢書·食貨誌》記載的漢元帝時貢禹的奏疏:"如今百姓大饑荒而死,死後無人安葬,被犬豬啃食。甚至出現人吃人,而宮中廄馬卻吃著粟米,肥得發愁。""這難道不是經濟風控崩潰的結果嗎?從前漢初推行黃老之術,蕭規曹隨,其風控在於"計算官吏俸祿和官府用度,以此向百姓征稅"《史記·平準書》)。到漢元帝時,外戚專權,"各部門侍中以上的官員百數十人,全是富貴子弟,驕奢越禮,不遵守法度"《漢書·匡衡傳》),財政風控完全廢棄,最終導致"國家沒有一年的儲備,百姓沒有十天半月的存糧"《鹽鐵論·力耕》)。更有王莽篡漢後,托古改製,"每當有所興造,必定要依照古義、符合經文"《漢書·王莽傳》),但他"下令將天下田地改名為王田,奴婢改名為私屬,都不得買賣。家中男丁不足八人而田地超過一井的,需將多餘田地分給九族鄰裡"同上),這難道不是踐踏土地風控強行改製嗎?最終導致"農民商人失業,糧食財貨皆廢,百姓在街市上哭泣"同上),赤眉、綠林起義蜂起,新朝覆滅。"
他又指著案上的唐卷說:"這是《舊唐書·食貨誌》記載的天寶之亂。唐玄宗開元初年,"天下富足殷實,米每鬥僅十三錢,青、齊地區每鬥僅三錢,絹每匹二百錢"《新唐書·食貨誌》),為何能如此興盛?因為"所有賦稅的數目,都書寫在縣城和村坊門口,讓眾人知曉"《唐六典》),風控透明。等到李林甫為相,"口有蜜,腹有劍"《資治通鑒》),破壞選官風控,"嫉妒賢能,排擠勝過自己的人,以保住權位"同上),更讓安祿山兼任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後,擁兵十五萬,權勢傾蓋天下"《舊唐書·安祿山傳》),軍事風控完全喪失。到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在範陽反叛,"漁陽戰鼓震天動地,驚破了《霓裳羽衣曲》"白居易詩),唐王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成為百年大患。這難道不是踐踏軍事風控的明證嗎?"
辨司法風控廢弛之害
王生問:"經濟、軍事風控固然重要,若司法風控廢弛,禍患如何?"
李公展開《宋史·刑法誌》說:"看北宋末年,童貫、蔡京之流"竊取權柄,勾結奸黨,脅迫控製朝廷內外,輕視法度"《宋史·童貫傳》),司法風控蕩然無存。當時"州縣官舞文弄墨,無理盤剝,監司官員暴虐索取,聚斂日益繁多"《宋會要輯稿·刑法》),甚至出現"百姓有訴訟,都要到私家決斷,賄賂先到,無理也能勝訴;沒有賄賂,有理也會敗訴"《袁氏世範》)。尤其"花石綱"之役,朱勔"取用內庫錢財如同取自己口袋裡的東西,每次取用都以數十百萬計"《宋史·朱勔傳》),踐踏財政與司法雙重風控,最終導致方臘起義,"聲威震動浙、淮,禍亂蔓延江東"《宋史·方臘傳》)。所以《宋史》評論說:"宋朝的滅亡,始於童貫掌權,終於賈似道專權,他們廢弛綱紀,毒害四海,這是宋朝最終滅亡的原因。""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又指著一份案卷說:"這是本朝永樂年間的李彬貪腐案。當時李彬任左都禦史,"收受賄賂、放縱奸邪,破壞法紀"《明實錄》),他踐踏風控的手段,是"勾結內侍,蒙蔽聖聽,凡是有彈劾他的奏章,都被壓下"同上)。明成祖得知後憤怒地說:"風憲官是朝廷的耳目,如今卻如此貪縱,法律如何施行?""同上)於是誅殺李彬,連坐者數十人。但這隻是個案,若看明末,崇禎朝"廠衛橫行,緹騎四出,民間小事動輒株連,甚至"早晨還戴著冠帶,晚上就身陷囹圄""《明史·刑法誌》),但對貪腐大吏反而多有寬縱,如周延儒"攬權納賄,貪贓累累"《明史·周延儒傳》),崇禎初年仍任命他為首輔,這難道不是司法風控顛倒嗎?最終導致"民窮盜起,內外交困,即便有智者也無法謀劃"《明史·流賊傳》)。"
論吏治風控失序之禍
王生再次行禮說:"先生談及宋明吏治的敗亡,我想聽聽吏治風控廢弛的詳情。"
李公取出《通典·職官》說:"從前唐朝貞觀之治,吏治風控在於"考課之法,每年一次小考,四年一次大考,以此決定升降"《唐六典》)。唐太宗曾說:"為官擇人,不可倉促。任用一個君子,其他君子都會到來;任用一個小人,其他小人就會競相鑽營。""《貞觀政要》)到唐玄宗後期,"選官法度衰敗毀壞,賄賂公行,台省之內都靠錢財得官,考課之法廢棄"《通典》),於是出現"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專權用事,賄賂成風,天下士人紛紛追隨"《舊唐書》)。到唐德宗時,盧杞為相,"忌妒賢能,攻擊善類,對稍有不依附自己的人,必定置之死地"《舊唐書·盧杞傳》),吏治風控徹底崩壞,所以陸贄上奏說:"求才貴在廣泛,考課貴在精細。從前則天太後臨朝,想收攬人心,尤其注重提拔人才,弘揚委任的誠意,打開汲引的大門,進用人才不加懷疑,訪求人才從不厭倦,不僅允許他人薦士,也允許自我舉薦。所薦之人必定任用,所舉之人立刻試用,這對於選士之道,豈不是過於簡易了嗎?但因為課責嚴格,升降迅速,不賢之人很快被罷黜,有才能者迅速升遷,所以當時稱為知人之明,連續幾朝都依賴這些人才。""《舊唐書·陸贄傳》)這明確指出風控在於"課責嚴格,升降迅速",若廢棄,必定導致吏治敗壞。"
他又指著案上的《明實錄》說:"看萬曆後期,張居正改革之後,"考成法廢棄,吏治因循拖延,上下苟且敷衍,百事雜亂"《明通鑒》)。當時吏部"推行掣簽選官之法,選官不問賢愚,隻看簽的上下"《明史·選舉誌》),這難道不是將吏治風控兒戲化嗎?到天啟年間,魏忠賢"閹黨擅權,排斥異己,凡是正直之士,一概指為東林黨,緹騎四出,天下騷動"《明史·閹黨傳》),更將"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奉為吏治準則,所以楊漣上奏說:"魏忠賢本是市井無賴,中年淨身,鑽營進入宮廷,起初還假裝小忠小信以邀恩寵,後來竟敢做大奸大惡之事來亂政......如今宮禁之內,隻知有魏忠賢,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內,也隻知有魏忠賢,不知有陛下。""《明史·楊漣傳》)吏治風控到了這種地步,明朝的滅亡已在此埋下伏筆。"
引工商風控敗亡之例
王生問:"之前先生論及政、軍、司法、吏治風控,敢問工商領域踐踏風控,也會有大禍嗎?"
李公展開《鹽鐵論》說:"從前漢初"開放關卡橋梁,鬆弛山澤禁令,因此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無不通達"《史記·貨殖列傳》),但到漢武帝時,桑弘羊推行鹽鐵官營,本是國家風控措施,卻導致"吏道混雜,不加選擇,很多商人進入仕途"《史記·平準書》),商賈入仕踐踏官商風控,於是出現"如今吏道堵塞而不選拔人才,富人靠錢財買官,平民靠鑽營求爵,天下風俗變得貪鄙重利,崇尚財富、輕視道義,以富貴為高、以貧困為下"《鹽鐵論·貧富》)。這種風氣到漢元帝、成帝時,"豪商大賈多發放貸款,中產家庭的子弟為他們做保役,奔走效勞如同臣仆,收取的稅利堪比封君收入"《漢書·食貨誌》),工商風控與吏治風控交相廢弛,最終導致"百姓憂愁無依,成為盜賊"同上)。"
他又指著宋瓷圖譜說:"看北宋汴京商市,《東京夢華錄》記載"市井經紀之家,往往隻在市店購買飲食,不置備家中蔬菜",何等繁盛!但它的工商風控之敗,在於"各路稅務苛征橫斂,商人轉運貨物,幾乎被盤剝殆儘"《宋會要輯稿·食貨》)。尤其宋徽宗時,"造作局、應奉局設立,窮極淫巧,經費不計其數,於是商賈失業,百姓流離"《宋史·食貨誌》)。更有"花石綱"之役,朱勔"每次取用良民家中的一石一木,都以皇命相迫,破家蕩產者不計其數"《宋史·朱勔傳》),這難道不是踐踏工商風控而禍國殃民嗎?所以方臘起義時說:"如今賦役繁重,官吏侵奪,農桑收入不足以供應。我們賴以活命的,不過是漆、楮、竹、木罷了,又全被征取,一絲一毫不留。""《宋史·方臘傳》)這是工商崩潰引發的民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結古今之敗,明守風控之道
王生起身叩首說:"先生引述從商周到明朝的案例,曆數踐踏風控的禍患,我已心驚膽戰。請問先生,古今敗亡的事跡,可有共通的教訓?"
李公整衣端坐道:"問得好!共通的教訓有三條:一是依仗權勢廢棄製度,二是因私情擾亂公法,三是忽視細微之處釀成災難。《呂氏春秋·慎小》說:"巨大的堤防容得下螻蛄,就會淹沒城邑、傷害百姓;煙囪泄露一點火星,就會焚毀宮室、燒掉積蓄。"踐踏風控,必定從小處開始,最終釀成大禍。從前智伯向韓、魏索要土地,"智伯說:"我不聽您的話,才落到這個地步。"於是自殺。""《史記·晉世家》)為何會這樣?因為他恃強淩弱,廢棄外交風控。秦二世"殺兄弑父,暴虐天下,卻還信任趙高,廢棄中樞風控"《史記·秦始皇本紀》),最終導致"一人發難而七廟被毀"賈誼《過秦論》)。隋煬帝"依仗國家富強,不考慮後患,窮奢極欲,使百姓不堪忍受"《隋書·煬帝紀》),踐踏民生風控,於是"四海土崩瓦解,天子流離失所"同上)。這些都是依仗權勢廢棄製度的禍患。"
他又展開《明實錄》說:"漢朝霍光"執政二十年,黨羽親族連成一體,盤踞朝廷"《漢書·霍光傳》),這是因私情擾亂公法,踐踏外戚風控,到霍禹謀反時,"宗族被誅滅,封國被廢除"同上)。唐朝李林甫"嫉妒賢能,排擠勝過自己的人,以保住權位"《資治通鑒》),這是因私情擾亂公法,踐踏選官風控,最終導致"安祿山之亂,釀成滔天大禍"同上)。宋朝秦檜"竊取權柄,勾結奸黨,脅迫控製朝廷內外,輕視法度"《宋史·秦檜傳》),這是因私情擾亂公法,踐踏司法風控,於是"忠良遭禍,國勢日益衰微"同上)。這些都是因私情擾亂公法的禍患。"
他指著窗外的殘荷說:"至於忽視細微之處釀成災難,最為可畏。齊桓公"起初稱霸諸侯,九合天下,卻在晚年寵信豎刁、易牙"《史記·齊世家》),這是忽視小人風控,最終"五子爭立,宮中無主,齊桓公死後三月無人收葬"同上)。楚靈王"奢侈自傲,窮奢極欲"《史記·楚世家》),這是忽視生活風控,最終"眾叛親離,餓死在乾溪"同上)。明神宗"深居宮中,不親政事,綱紀廢弛,中外解體"《明史·神宗紀》),這是忽視朝政風控,最終"明朝的滅亡,實際上始於萬曆"《明通鑒》)。所以《周易·係辭》說:"腳踏霜,堅冰將至。"踐踏風控如同履薄冰,起初出現裂縫,最終必然陷入深淵,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王生伏地叩拜說:"先生以三條教訓為訓誡,我知道該警惕什麼了。請問最後還有什麼箴言?"
李公長歎道:"我聽說,風控如同漁網,一個孔破了,百孔都會危險;如同堤壩,一個蟻穴,全堤都會崩潰。《韓非子·喻老》說:"千丈長堤,因螻蟻的洞穴而潰決;百尺高屋,因煙囪縫隙的火星而焚毀。"從前郭璞注《爾雅》說:"蜂蠆尚且有毒,何況國家的利器?"風控是國家的利器,不可示人,更不可自棄。你看秦朝的滅亡,並非沒有法律,而是法律密如凝脂卻不施行,這是自棄風控;隋朝的滅亡,並非沒有防備,而是防備嚴如鐵桶卻不加察覺,這是自毀風控。所以《鹽鐵論·申韓》說:"令是用來教導百姓的,法是用來督察奸邪的。法令嚴厲則百姓謹慎,法律設立則奸邪禁止。"如今若有人說"通融一下"、"靈活權變",應當想想智伯的滅亡、秦隋的敗亡,應當牢記"依仗權勢廢棄製度者崩潰,因私情擾亂公法者滅亡,忽視細微之處釀成災難者敗亡"。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千古以來的血證啊!"
此時暮色四合,堂中燭影搖紅,王生再次叩拜起身,深知踐踏風控的代價,實為亡國破家的曆史鑒戒,應當書寫在衣帶上、銘刻在心中,永世不忘。
【利害關係深度解析】
1.恃權廢製之禍:權力淩駕於製度之上,必然導致決策失衡。如商紂王、隋煬帝因專權廢棄法度,最終眾叛親離;漢武帝晚年恃功妄為,引發巫蠱之禍,幾乎動搖國本。本質是"以人治廢法治",使風控體係失去剛性約束,為私欲泛濫打開缺口。
2.因私亂公之害:私情淩駕於公法之上,必致利益輸送與權力尋租。如霍光專權、李林甫弄權,皆因結黨營私破壞選官風控,最終導致政治腐敗;北宋"花石綱"、明朝李彬貪腐案,皆因私恩踐踏財政與司法風控,引發民怨與統治危機。核心是"公私界限模糊",使風控淪為謀私工具。
3.忽微釀災之危:輕視細節風控,必致"破窗效應"。如齊桓公寵信小人、楚靈王奢欲無度,皆因忽視生活與人事風控的細微漏洞,最終積重難返;明神宗怠政導致萬曆中後期吏治崩塌,印證了"綱紀廢弛始於怠惰"的規律。本質是"防微杜漸意識缺失",使小隱患演變為係統性風險。
4.領域聯動之鑒:經濟、軍事、司法、吏治、工商等領域的風控相互關聯,一處崩塌必致全局失控。如唐天寶之亂始於軍事風控失序藩鎮坐大),卻連鎖引發財政崩潰與政治動蕩;明末流民起義源於經濟剝削賦稅失控),卻因司法腐敗冤獄遍地)與吏治敗壞官逼民反)而激化。證明風控是係統性工程,需全域協同堅守。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