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禦侮典略現代文譯本)
人物:
少川精通國際金融,深諳攻防策略)
伯言重視實業固本,秉持經世理念)
太傅博古通今,善於引典明勢)
第一幕危機預警
少川指著圖表急切地說:"昨日國家外彙儲備驟降二百億美元,離岸彙率夜盤暴跌千點,這絕非普通的市場波動!《史記·貨殖列傳》說"天下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如今外資機構三日內拋售國債超千億元,這難道不是《孫子兵法·虛實篇》中所說的"敵人逼近卻顯得平靜,是依仗地形險要;遠來挑戰,是想誘使我方前進"嗎?這必定是金融外敵叩關的征兆!"
伯言按劍輕笑:"我國糧食布帛豐饒,工業興盛,何懼市場波動?昔日管仲輔佐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國家富強",從未將金融當作立國根基。《鹽鐵論·力耕》有言:"明智者會隨著時代變化而改變策略,聰慧者會根據事物發展而製定對策",即便有波動,也應當以實業為盾牌,何必擔憂浮財的來去?"
太傅援引竹簡歎息道:"少川的憂慮,並非杞人憂天。從前越王勾踐圍困吳國於姑蘇,先用"高價收購糧食布帛"的手段掏空吳國國庫,這正是《六韜·文伐》中"用重金和謙卑的使者,來離間敵國君臣"的策略。1997年泰銖戰敗,正是因為"外彙儲備不穩固卻給敵人留下了空隙",恰好符合《韓非子·亡征》中"國家弱小卻不自處謙卑,力量薄弱卻不畏懼強敵"的告誡。"
第二幕攻擊手段剖析
少川展開書卷陳述策略:"敵人若攻擊我國,必定有三種手段:第一是"釜底抽薪",借助金融衍生品杠杆做空彙率,如同1992年索羅斯狙擊英鎊,用五倍杠杆撬動百億資金;第二是"火上澆油",聯動股市債市製造恐慌,類似1998年香港股災時,炒家先拋售恒指期貨,再沽空成分股;第三是"斷隴絕糧",通過信用違約互換cds)放大企業債務危機,如同2008年雷曼兄弟轟然倒塌。"
伯言拍案反駁:"我國有外彙管製的關隘,有財政盈餘的糧倉,豈容外敵長驅直入?從前商鞅變法,"致力於農業根本,耕織產出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實業若如磐石,金融風波怎能撼動?"
太傅搖扇繼續說:"伯言知其一,不知其二。《管子·輕重甲》說:"萬乘之國,必定有萬金的大商人;千乘之國,必定有千金的大商人",金融的利益,既能載舟也能覆舟。從前宋朝財富豐饒,但交子過度發行導致"錢荒",最終釀成靖康之禍;近代日本在"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催發樓市泡沫,這難道不是《道德經》中"禍與福互相依存,福與禍相互轉化"的明證嗎?"
第三幕防禦策略
少川指著圖表說:"禦敵的關鍵,應當效仿漢武帝"均輸平準"的方法:第一設立"金融長城",如同1998年港府限製裸賣空交易,這就是《吳子·料敵》中"預先準備來等待敵人"的策略;第二穩固"糧草輜重",增持黃金儲備,優化外彙儲備結構,符合《周易》中"君子以振奮百姓、養育道德"的理念;第三實行"堅壁清野",嚴查跨境資本異常流動,仿照唐朝"市舶司"的製度,斷絕奸商通敵的路徑。"
伯言點頭道:"若輔以實業強基,更能固若金湯。張謇"實業救國",創辦大生紗廠以抵抗洋貨;如今應當推崇"中國製造2025",掌握芯片、航空發動機等核心技術,使敵人無機可乘。這難道不是《尉繚子》中"軍隊在境外取勝,道義在境內盛行,福氣源於謀略,災禍源於疏忽"的道理嗎?"
太傅拍手稱讚:"妙啊!從前範蠡"三次獲得千金",運用"物價高時像拋糞土一樣賣出,物價低時像收珠玉一樣買入"的策略;呂不韋"把罕見的貨物當作投資",施行"用財富結交權力,用權力聚集財富"的方法。如今的金融防禦,應當融合《鹽鐵論》中"明智者隨時代變化"的智慧,結合《商君書》中"利益出自同一渠道"的策略,讓"金融活水"滋潤實業,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第四幕典章永鑒
少川嚴肅地說:"金融之戰,不見刀槍劍戟卻比累卵更危險。《六韜·龍韜》說:"不要僥幸敵人不來,要依靠自己有準備等待敵人。"應當設立金融安全院,仿照宋朝"三司使"總領財政事務,編纂《金融戰典》來訓練人才,這就是"先使自己不可戰勝,再等待戰勝敵人的時機"。"
太傅展開《資治通鑒》歎息道:"從前秦國任用商鞅,"廢除井田製,開墾阡陌",使國家富國強兵;漢武帝推行"算緡告緡",充盈國庫。如今應當效仿這些製度,設立"金融審慎局",如同唐朝"禦史台"監察奸邪,再設立"平準基金",如同漢朝"常平倉"平抑物價。"
伯言慷慨起誓:"願以實業為盾,金融為矛,使國家沒有金融隱患,百姓沒有資產憂慮。這難道不是《詩經》中"修整我的鎧甲兵器,與你共同前行"的意思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人於是合撰《金融禦侮典略》,其終篇寫道:"金融,是國家的血脈。血脈暢通則肌體健康,血脈堵塞則危險叢生。禦侮的關鍵,在於在危機萌芽時察覺征兆,在災難發生前製定策略,用《周官》的製度鞏固根本,用《孫子》的謀略應對變化,這樣或許可以保全國土完整,萬年長安。"
詳解:金融攻防的古今義理通貫
一、攻擊手段的經典映射
1.釜底抽薪·彙率狙擊
1992年英鎊危機中,索羅斯通過"杠杆做空+輿論造勢"瓦解固定彙率,這正是《六韜·文伐》中"順著敵人的喜好,來順應他的心意,使他產生驕傲,必定會做出奸邪之事"的現代演繹——通過放大市場預期製造恐慌,暗合《韓非子》中"三人成虎"的從眾心理。
2.火上澆油·資產聯動攻擊
1998年香港股災時,國際炒家同步拋售恒指期貨與銀行股,形成"彙率股市信貸"惡性循環,對應《孫子兵法·軍爭篇》中"善於用兵的人,避開敵人的銳氣,攻擊敵人疲憊之時"——趁市場情緒低迷時連環打擊,如同齊國"買鹿製楚"的典故,用貿易戰拖垮敵國經濟。
3.斷隴絕糧·信用絞殺
2008年cds衍生品泛濫導致雷曼破產,類似南宋末年"交子超發+鹽引濫售"引發的信用崩潰。《管子·乘馬》說"沒有儲備物資則城池守不住",信用體係如同糧倉,一旦空虛大廈就會傾頹,這就是《史記·平原君列傳》中"毛遂說"錐子放在口袋裡,尖端立刻會露出來""的危機暴露原理。
二、防禦策略的古今轉化
1.金融長城·管製與乾預
1998年港府入市購買股票、限製裸賣空,實際上是漢代"均輸平準"政策的金融化應用——桑弘羊用國家資本調節物價,如今則用央行流動性穩定市場。《商君書·壹言》說"法律設立卻不更新,就和沒有法律一樣",因此管製需隨技術迭代,如用區塊鏈追蹤跨境資金,類似唐代"過所"通行證)製度防止走私。
2.糧草輜重·外儲與黃金
日本1985年《廣場協議》後因外儲結構單一過度依賴美元)而陷入被動,反證《周易·係辭》中"窮究事理、儘知本性,直至通達天命"的道理——外儲需多元化配置,如同漢代"絲綢之路"用絲綢、瓷器換取西域黃金,如今增持黃金儲備,同屬"用實物對抗虛值"的智慧。
3.堅壁清野·資本流動監管
明代"海禁"雖有弊端,但其"片板不得下海"的決絕,與現代資本項目審慎管理的邏輯相通。《尉繚子·治本》說"丈夫在田間耕作,妻子在機杼織布,百姓不從事其他行業,就會有儲蓄",意指斷絕投機路徑,引導資金回歸實業,這是諸葛亮"閉關息民,養育軍士"的治國方略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三、實業與金融的辯證之道
伯言倡導的"實業為盾",可追溯至戰國李悝的"儘地力之教",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也因脫離實業根基而失敗。太傅的調和之論,暗合《道德經》中"三十根輻條彙聚於車轂,因為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金融無)與實業有)需相輔相成,如同漢初"休養生息"時,桑弘羊用"鹽鐵官營"聚集財富,同時鼓勵農耕,這是"虛實相生"的治國典範。
文末《金融禦侮典略》的結語,將金融比作"國家的血脈",典出《黃帝內經》"血脈暢通和諧,精神才能安居",強調金融需如氣血循環般暢通而不妄行。其中"在青萍之末察覺征兆"一句,化用宋代蘇洵《辨奸論》中"月亮周圍出現光暈預示有風,柱基濕潤預示有雨",警示危機預警需見微知著,正如管仲通過"百姓麵帶饑色"預見齊國糧荒,提前"從魯國購買糧食"來安定國家。
此篇以對話為骨架,以古今金融戰例為血肉,借《孫子》《管子》等典籍貫通攻防智慧,既闡明"金融如戰爭,不可不察"的危機意識,也展示"以古為鑒,可禦今患"的策略,最終成為經世致用的典章。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