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止癡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07章 止癡(1 / 1)

時值深冬,雪粒初停,天色放晴。我造訪先生的山間書齋,見屋簷下冰棱如玉柱垂落,庭院中老梅一株,鐵黑枝乾橫斜伸展,幾點紅花如血般綻於枝頭。先生正展開《楞伽經》的殘卷,指著經中“一切眾生,皆由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一句,忽然回頭對我說:“昨日聽聞街坊有老翁執著於將石頭當作寶玉,拿到市集售賣而遭人嗤笑,世人都說他愚笨,然而天下的癡人,難道隻有執著於把石頭當寶玉的嗎?”我想起往年見過的儒者拘泥古訓不知變通、釋者執著於表象而荒廢義理之事,便整衣問道:“先生曾說‘癡如同黑夜的漆墨,遮蔽了本心’,請問‘癡’究竟是什麼?它與貪婪、嗔恨有何不同?”

先生合起經卷放在爐邊,見炭火燒得通紅,火星簌簌掉落,便說:“你看這炭,未燃燒時黑如墨,燃燒時則放出光明,癡就像人心,本自具足光明,卻被無明覆蓋,於是成了昏暗的狀態。貪婪與嗔恨起於‘有所求’,而癡則起於‘無所知’。《大乘起信論》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貪婪如同飛蛾追逐燈火,嗔恨如同犬狗吠叫影子,而癡則如同盲人在黑夜中行走,不知道燈火與影子是什麼。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不知是莊周夢見化為蝴蝶,還是蝴蝶夢見化為莊周,這並非真的癡,而是比喻世人迷惑於‘我相’‘法相’,如同醉漢把途中的樹認作家人,實在都是‘知見不正’的過錯。”

我說:“先生說癡是無明的根本,但世人多把‘癡’看作愚鈍,如同井底之蛙不知滄海之大,夏生之蟲不可與之談論冰雪,確實如此。又聽說有智慧的人也會癡,比如王安石執著於‘新法’而拒絕進諫,蘇軾笑他是‘拗相公’,這並非愚鈍,為何也稱為癡?”

先生撥動爐中的炭火,見火舌騰躍,便說:“癡有兩種:一是‘愚癡’,如同盲人看不見日月;二是‘智癡’,如同明眼人自己遮蔽雙眼。《金剛經》說‘如果菩薩心中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薩’,王安石的癡,在於‘法執’,把自己推行的新法當作唯一的正道,如同醫生執著於單一藥方來治療萬種疾病。從前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說‘去掉你的驕氣與多欲,姿態神色與過度的誌向,這些都於你自身無益’,這是在告誡‘智癡’。大抵癡的相狀有三種:一是‘執實’,把虛幻當作真實,如同把繩子認作蛇;二是‘執一’,把偏頗當作全部,如同盲人摸象;三是‘執常’,把變化當作恒常,如同刻舟求劍。這三種癡,如同三層黑色帷幕,覆蓋在心鏡之上,使萬物的影像失真。”

我說:“先生以心鏡比喻癡,極為精妙。但弟子曾見世人中癡於情愛的,如尾生抱柱守信;癡於學問的,如陳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癡於藝術的,如米芾拜石成癖,這類人有的被傳為美談,他們的癡也應當止息嗎?”

先生取來梅枝放在案頭,見花苞凝著霜雪,便說:“你能分辨‘癡的表象’與‘癡的本質’,可以和你談論大道了。尾生的癡,在於‘執著守信’而不明變通;陳蕃的癡,在於‘執著遠大’而忽視細微;米芾的癡,在於‘執著外物’而沉溺癖好。從前嵇康在大樹下鍛鐵,鐘會前往拜訪,嵇康不以禮相待,問他‘聽到什麼而來?見到什麼而去?’鐘會說‘聽到所聽聞的而來,見到所看見的而去’,這並非癡,而是‘不隨外境流轉’。癡的本質在於‘迷惑’,迷惑則心被外物役使,如同船無舵手,隨波漂蕩;不迷惑則雖然表象似癡,內心卻不癡,如同優秀的工匠運用斧頭,雖然滿眼是斤鑿勞作,心神卻澄澈明了。《維摩詰經》說‘貪嗔癡即是菩提’,並非說放縱癡念,而是知道癡的本性本自空幻,如同金礦含砂,除去砂粒即是真金。”

我驚覺道:“先生說癡的本性本自空幻,如同金礦含砂,然而世人迷惑於癡的表象,如同飛蛾在繭中,自我束縛困窘,請問止息癡念的方法,應當從何處入手?”

先生指著窗外漸漸融化的冰棱,見水滴落在石缽中發出清響,便說:“止息癡念如同融化冰棱,並非用火逼迫,而是等待春陽到來。其關鍵有三:一是‘破執’,二是‘明理’,三是‘見性’。破執如同解結,先要知道結係在何處。從前溈山靈佑問弟子‘百丈先師說什麼法來開示眾人’,弟子說‘說即心是佛’,靈佑說‘這不過是哄小孩不哭的話’,後來弟子說‘非心非佛’,靈佑說‘這是止渴卻飲毒酒’,最終說‘平常心是道’,這是層層破除執著。明理如同點燃燈火,燈光明亮則室內沒有陰暗角落。程頤看見牧童騎在牛背上讀《周易》,說‘賢德啊,連牛也在受持經典’,這並非戲言,而是知道‘道在日常生活中’,癡人卻偏偏認為道需要遠求,如同緣木求魚。”

稍停,先生取來案頭的古鏡擦拭,鏡光瑩然發亮:“見性如同磨鏡,鏡光明亮則萬物到來都能清晰映照。六祖慧能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開悟,因為知道‘住’即是癡的根源,‘無住’則癡念滅儘。你看這麵鏡子,塵埃厚重則照物不清,癡念厚重則心神不明。《楞嚴經》說‘如同有人用手指指向月亮給人看,那人應當順著手指去看月亮,如果反而盯著手指,以為手指就是月亮本體,這人豈止是丟失了月亮,連手指也丟失了’,癡人就是把手指當作月亮的人,不領悟‘手指’是標示月亮的工具,‘月亮’是自心的光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說:“‘破執’‘明理’的方法,弟子聽聞了,然而‘見性’一事,如同在太虛中捕捉風,應當如何著力?又世人癡於‘長生’‘永固’,如秦始皇求仙問道,隋煬帝修築宮苑,這種癡念最為堅固,如何破除?”

先生引我到窗前,指著梅枝上的殘雪說:“你看這雪,落在花上則潔白,落在土中則濕潤,何曾有‘永恒存在’的雪?秦始皇的癡,在於‘執著有’;隋煬帝的癡,在於‘執著成’。見性的關鍵,在於觀照‘無常’。從前達摩麵壁九年,觀照‘心外無物’;傅大士倚著鬆樹,忽然領悟‘山河大地,全都顯露著法王的身相’。觀照無常如同剝筍,層層剝去,自然得見筍心。你若看見富貴如同朝露,功名如同飄蓬,恩愛如同夢幻,還有什麼可執著的?《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因妄想而執著實有,不能證得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誤用各種妄想,這些妄想不真實,所以才有輪回’,輪回即是癡的果報。”

先生又指著庭院中的老梅說:“這梅樹已有百年,花開花落,枝乾常年存在,然而枝乾也並非永恒,春雨來時則潤澤,秋霜降時則枯槁。世人癡於‘自我’,如同認定梅花的落瓣是永恒;智者知道‘自我’如同梅花的影子,隨外物顯現形態,本無實體。從前張載說‘活著時,我順應世事;死亡時,我安寧歸息’,這並非消極,而是知道‘癡’在於‘強行挽留’,‘悟’在於‘順應變化’。”

我說:“先生說‘順應變化’,請問與‘放任自流’有何不同?又如果遇到癡人說夢,如同井蛙談論大海,應當如何應對?”

先生取來爐中的炭燼給我看:“這炭燃燒時是火,熄滅時是灰,如果說‘火滅了就什麼都沒有’,是癡;如果說‘火本來就自有永有’,也是癡。順應變化並非放任自流,如同園丁修剪枝條,順應植物的天性而除去蕪雜。對癡人說夢,應當學習龐蘊居士‘神通與妙用,就在於運水與搬柴’,以日常生活示現大道,如同用梅枝吸引蝴蝶,不必等待言說。從前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南泉說‘平常心就是道’,趙州問‘可以趨向追求嗎’,南泉說‘一旦思考擬議就偏離了’,這並非拒絕他人,而是破除對方‘癡求玄妙’的心。”

庭院中暮色漸漸四合,先生點燃蠟燭,焚燒梅蕊,青煙嫋嫋升騰。先生在紙上書寫“癡”字,拆解道:“‘癡’字從‘疒’從‘知’,意為‘知見生了病’,並非真的無知,而是‘知見不正確’。”又書寫“智”字說:“‘智’字從‘知’從‘日’,意為‘知見如同日光’,能照亮萬物而不滯留。”《心經》說“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的滅儘”,大概是說‘癡’本無實體,如同夢中生病,醒來則病愈。從前憨山大師住在曹溪,有僧人問‘什麼是佛’,大師說‘等你一口吸儘西江水,就向你說’,這既非回答又非不回答,乃是擊碎對方‘癡求答案’的執著。”

我再次拜謝說:“先生以冰棱比喻癡結,以鏡光比喻心明,使弟子知道癡並非實有,乃是無明所幻化,止息癡念如同融冰見水,磨鏡顯光。從今往後,當效仿老梅曆經風雪,雖然枝柯盤曲,花心卻朝向春天,不讓癡雲遮蔽這本自光明的心地。”

先生點頭,取過殘卷再次誦讀:“‘這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蒙佛的威神之力,又對佛說:世尊,如世尊所說,由種種習氣、種種取相,妄想得以生起。世尊,究竟是什麼習氣、什麼取相,使妄想生起?’”此時雪粒再次飄落,打在窗欞上如同碎玉,與經聲相和,恍惚聽聞萬壑鬆風,從天外隱隱傳來。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鬥破:練假成真,開局厄難毒體 循環熱戀 火影:鳴人的宇智波女友過於傲嬌 周子心經 星火之焰 盜墓筆記之青銅輪回 末日天災:從超市開始崛起 龍劍主 渣夫另有心頭寶,我帶乖崽嫁大佬 少女,你來組成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