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向外求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122章 向外求

第122章 向外求(1 / 1)

論向外求

人物

1.觀世叟:遊曆四海,深諳世事變遷,主張向外探索以開拓眼界

2.問津生:好學敏思,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常持疑問態度

3.明理子:學識淵博,擅長引經據典,調和不同觀點

開篇

時值盛夏,蟬鳴聒噪。觀世叟、問津生、明理子三人於江邊草亭納涼,見江上商船往來如織,岸邊旅人行色匆匆。問津生忽發感慨:“世人多言‘向內求’以修身,然觀此熙攘之象,眾人皆奔波於外,或求功名,或逐利益,此‘向外求’之舉,究竟有何意義?”言罷,目光投向觀世叟與明理子。

向外求之內涵與必要

觀世叟輕搖折扇,率先開口:“《周易·係辭》有雲:‘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向外求,乃人類探索世界、認知萬物之根本。上古先民,若不走出洞穴,觀日月星辰以定四時,察鳥獸草木以辨物性,何以有農耕畜牧之興?大禹治水,若非遍曆九州山川,疏通河道,又怎得天下太平?此皆向外求之功也。”

明理子頷首補充道:“誠哉斯言!《禮記·中庸》亦雲:‘致廣大而儘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向外求,是拓展認知邊界的必由之路。司馬遷周遊天下,‘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方能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若困守一隅,閉門造車,又何談博古通今?”

問津生皺眉道:“二位所言,皆為古人事功。然當今之世,許多人向外求,不過是追名逐利,陷入無儘紛爭,此又何益?”

向外求與社會發展

觀世叟笑答:“向外求之途,雖有人誤入歧途,但不可否認其推動社會進步之功。《管子·牧民》雲:‘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若無商人行商四海,互通有無,何來物阜民豐?若無學子遠遊求學,交流思想,何來文明昌盛?近代以來,魏源著《海國圖誌》,倡導‘師夷長技以製夷’,正是鼓勵國人向外學習,此等遠見,方開啟中國近代化之先河。”

明理子展開論述:“科技之發展,更離不開向外探索。《考工記》言:‘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從魯班觀飛鳥造木鳶,到萬戶飛天實驗,再到如今人類探索宇宙、深海,皆因對外部世界的好奇與追求。若人人皆閉門‘向內求’,豈有今日之便利?愛迪生曆經千次實驗發明電燈,萊特兄弟觀察鳥類飛行造出飛機,這些偉大成就,皆是向外求的碩果。”

向外求與個人成長

問津生若有所思:“如此說來,向外求確有其用。但於個人而言,如何避免在向外求的過程中迷失自我?”

明理子正色道:“向外求與向內修,本應相輔相成。《孟子·儘心上》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向外求知識、求機遇,可豐富閱曆;向內修品德、修心性,可守住本心。蘇軾貶謫黃州,既深入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又於赤壁之下感悟人生,寫下千古絕唱,正是內外兼修之典範。”

觀世叟舉例道:“玄奘西行取經,曆時十七載,穿越荒漠,翻越雪山,九死一生。他不僅帶回大量佛經,更在與異域文化的交流中,開闊胸襟,成就一代高僧。此等向外求法之行,既為弘揚佛法,亦為錘煉心性。若隻知閉門誦經,焉能有如此成就?”

向外求之辯證思考

問津生又問:“若過度向外求,沉迷於功名利祿,忽視內心修養,又當如何?”

明理子引經據典:“《道德經》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故而向外求,需把握分寸。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雖奔走仕途,卻心懷天下,不為私欲所困;王陽明龍場悟道,於仕途不順時反求諸己,最終創立心學。二者皆深諳向外求與向內修的平衡之道。”

觀世叟總結道:“向外求,是探索世界、實現價值的途徑;向內修,是堅守本心、滋養靈魂的根基。正如《大學》所言:‘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向外格物致知,向內誠意正心,方能內外通達,成就圓滿人生。”

暮色漸濃,江風拂麵。三人相視一笑,此番論道,既明了向外求之意義,亦知其與向內修不可偏廢。世間之事,本就需在內外之間,尋得平衡之道。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狐妖:雲觀世間 九陽天帝 王者:六邊形戰士開創AG王朝 維度修真從螻蟻到創世 七零:科研大佬絕嗣,我為他一胎雙寶 三歲老祖去逃荒,子孫搬空庫房狂投喂 修仙嗎,舒心就好 躺平擺爛後,我竟然成了世界首富 被虐後,我實現了財富自由 在戀愛遊戲裡求生這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