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積極的評價所有人_雜論對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雜論對話 > 第151章 積極的評價所有人

第151章 積極的評價所有人(1 / 2)

序章亭中雅集

時維暮春,天朗氣清。城西隅有陶然亭,古木環合,清流映帶。亭中坐有四老,皆皤然鶴發,神貌矍鑠。東首乃張老,博通經史,嘗為太學博士;西首李老,精研性理,素重踐履之功;南首王老,好談玄遠,兼通醫卜;北首趙老,少曆世事,晚研經籍,尤善析理。

俄有少年郎,姓林名潛,負笈過此,見亭中老者談笑得宜,遂整衣上前,長揖而言:“晚生林潛,偶經寶刹,見諸老風神高邁,敢請一言教我。近世之人,多好譏評,於鄉黨則議其短長,於士庶則論其得失,甚者以苛責為明察,以訕謗為快心。晚生嘗欲以善言待人,然眾議紛紜,動輒得咎,敢問諸老:世人果皆可稱揚耶?善評之道,其可得聞乎?”

張老撫髯微笑,顧謂諸老曰:“此子所問,乃世道人心之大端也。昔孔子雲:‘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今少年能發此問,足見其存心仁厚。諸君既擅論道,盍各抒己見,以解後學之惑?”

李老頷首曰:“張公所言是也。夫評人之道,先須明乎人性之本。請先言之。”

第一章李老論性善:本然之善,如珠在淵

李老正容而言:“昔孟子有言:‘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夫人之初生,赤子之心,何有惡哉?第以習染既深,情識紛擾,乃有賢不肖之判。然其本然之善,譬如明珠在淵,雖為塵翳所蒙,其光未嘗滅也。

《詩經》雲:‘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此秉彝者,即天命之性,善之根也。故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非謂人無過也,乃見其可成之美,而導其向善之路。昔舜耕於曆山,其鄰人爭畔,舜非唯不責,反退而修己,化其頑梗。此非以善評感之耶?

且觀《周易》之《大有》卦,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夫遏惡者,非絕人之過,乃止其惡之蔓延;揚善者,乃顯其善之萌蘖。譬如農夫治田,去其稂莠,而養其嘉禾,非謂田中無莠也,務在成其豐稔耳。

今之人動輒言人性惡,此乃拾荀子之唾餘,而昧孔孟之精義。荀子曰‘性惡,其善者偽也’,殊不知‘偽’者,人為也,猶言‘化性起偽’,非謂虛偽也。然其言性惡,終為偏蔽。若以性惡論視人,則所見皆瑕;以性善觀人,則所遇皆璞。昔程子曰:‘善固性也,然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語圓融,蓋謂性本善,而感物有惡,猶玉之有瑕,不害其為玉也。

故善評者,當如鏡之照物,妍媸自顯,而鏡未嘗增損;又如秤之稱量,輕重自明,而秤未嘗偏私。但見人有一善,即當表而出之,如旱苗之得雨露,其善必滋;若見惡則緘默其過,徐圖化導,如冬日之煦寒冰,其寒自解。《書》曰:‘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此評人之龜鑒也。”

林生聞之,肅然起敬:“老丈以性善為根基,然則人有大過者,亦可得而善評乎?”

第二章張老論禮教:等差有序,善在包容

張老撫掌曰:“李公發性善之微,可謂探本。然治世之道,非獨恃性善也,禮以節之,教以化之,而後善評可行。《禮記·曲禮》首章即言:‘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夫‘毋不敬’者,非獨敬賢者,乃於眾人皆存敬心,敬心既存,則評人必出於忠厚。

孔子雲:‘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此非教人苛察也,乃欲先明其情,而後評之。昔子產治鄭,人或謗之,子產曰:‘何不樹之以惠,而導之以善?’及三年,鄭人歌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此以善政化人,即善評之推也。

《周禮·地官》有‘大司徒’之職,以鄉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其教也,非求全責備,乃各因其材而獎掖之。故曰:‘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序以彆等差,和以融情誌,善評者當如樂之和,雖見等差,而終歸於和。

昔仲弓問仁,孔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此豈獨為仁?亦評人之道也。‘如見大賓’‘如承大祭’,則不敢輕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則不致以惡言加人;‘無怨’者,非無過也,乃善處其過耳。

且夫鄉黨之間,評人尤須慎焉。《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評人若此,庶無過矣。昔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問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此非善評之典範乎?不稱其賢,而稱其求賢之心,此尤善之善者也。”

王老聞言,微微頷首:“張公據禮教以談善評,可謂切中時弊。然老夫嘗觀天道,似有不同見解,願為諸君陳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三章王老論天道:陰陽相濟,善惡相成

王老仰觀天象,徐而言曰:“諸君論性、論禮,皆本於人,老夫請本於天。《老子》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夫美惡相生,善惡相形,此天道之常也。天不獨生陽,亦生陰;地不獨生草,亦生木。故評人者,當如天地之覆載,不遺微塵,亦不私珍玉。

《莊子·齊物論》曰:‘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世人之評,多從‘彼’處著眼,故見人過則明,見人善則暗。若從‘是’處觀之,即自身之善念發見,則看人亦善。昔列子言‘佝僂承蜩’,‘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善評者亦當如彼佝僂,唯見人善,而忘其惡。

且觀《周易》之《謙》卦,六爻皆吉,其彖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夫謙則能下,能下則能容,能容則能見人之長。今之人以評人短為高明,恰似《易》之《豫》卦,‘盱豫有悔’,躁於評人,終必悔也。

老子又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善評者,當以善人為師,而以不善人為資。見善人,則揚其可為師法;見不善人,則隱其短,而思其可為借鑒。如醫者之視病,非惡其病也,欲知所以療之;如匠者之視木,非憎其曲也,欲知所以斵之。

昔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遇牧馬童子,問以治天下,童子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夫‘去其害馬’,非儘殺之,乃調伏之也。評人若能‘去其害’而‘存其善’,則天下無不可評之人矣。《淮南子》雲:‘萬物必有盛衰,萬事必有弛張。’善評者,知其盛衰,察其弛張,而不失其本然之善,此乃合於天道也。”

趙老至此,撫膝而起:“三位老丈所言,或本於性,或本於禮,或本於天,皆深合聖賢之旨。然老夫嘗曆世務,覺善評之道,尤在通變,願以實務言之。”

第四章趙老論實務:因時製宜,善在權變


最新小说: 花開春來晚 我開辦軍校後,特種部隊慌了! 行走諸天,搜刮萬界 霍總,夫人的馬甲又掉了 萌新穿越彆搞我,還好提前七萬年 玄幻:開局竟然零壽命 天幕放映:現代生活震撼古人! 八零:離婚後我釣到了反派大佬 情絲纏繞的時光 淪陷夜!誘捕!京圈大佬乖乖咬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