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趙過推廣‘代田法’,畝增產三斛。《漢書》載,武帝末年,天下墾田增二百萬頃,此與明引進番薯、玉米,使糧食產量翻倍,皆為‘農業技術開源’。”
藜杖翁談近):
“1906年,周學熙辦啟新洋灰公司,引進德國西門子設備,年產水泥二十萬桶,擠走日本‘小野田’水泥。此與張謇辦大生紗廠,用英國紡機,皆為‘技術引進開源’。”
第四折市場拓展:貿易網絡的財富虹吸
蒼髯公展《史記·貨殖列傳》):
“張騫通西域後,絲綢之路歲入‘明珠、文甲、通犀之珍’。桑弘羊設‘均輸官’,將蜀錦、齊紈轉輸西域,《漢書》載‘一歲得金幣百餘萬’。此乃‘拓展商路開源’。”
青衫客指宋市舶司圖):
“宋神宗時,市舶司歲入六百萬貫,占國庫十分之一。建炎二年,廣州市舶司抽買乳香,一綱值百萬貫。此與明鄭和下西洋‘厚往薄來’雖異,然皆為‘海洋貿易開源’。”
鶴氅生展航海圖):
“1492年哥倫布遠航,美洲白銀流入歐洲,使西班牙王室財富驟增。此與達伽馬開通印度航線,葡萄牙壟斷香料貿易,皆為‘地理大發現開源’。亞當·斯密謂‘分工受市場範圍限製’,誠哉斯言。”
藜杖翁憶商戰):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氏兄弟‘兵船牌’麵粉獲金獎,遠銷南洋。此與胡雪岩‘胡慶餘堂’藥材入貢宮廷,皆為‘品牌拓展開源’。”
第五折製度創新:生產關係的開源重構
鶴氅生論理):
“諾斯《西方世界的興起》謂‘有效產權製度是經濟增長的關鍵’。1689年英國《權利法案》確立私產保護,1700年英國人均gdp較1600年增40,此為‘製度開源’。”
蒼髯公引古):
“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秦‘一歲收粟百萬石’。此與唐‘兩稅法’按資產征稅,使建中元年稅入增三倍,皆為‘產權製度開源’。”
青衫客舉宋例):
“宋神宗行‘青苗法’,貸穀於民收息二分,《宋會要》載,熙寧六年,青苗息錢達三百萬貫。雖有弊政,然實為‘金融製度開源’之試。”
藜杖翁談新):
“1980年,深圳‘蛇口模式’首推‘土地有償使用’,1983年工業區收入較1979年增百倍。此與清末‘新政’廢科舉、設商部,皆為‘製度變革開源’。”
終折古今鏡鑒:開源之道的守正出新
青衫客設問):
“諸君論及千古開源之策,然則今時‘數字經濟’開源,與古有何異?”
鶴氅生指雲端):
“肖克萊特《數字經濟》謂‘數據為新生產要素’。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超40萬億,此與宋交子‘以信用創造流動性’,本質皆為‘要素重構開源’,然數據要素邊際成本趨零,遠勝桑弘羊之鹽鐵。”
蒼髯公撫須):
“《管子·輕重甲》雲:‘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今之‘開源’,當效劉晏‘官商分利’,兼采數字時代‘平台經濟’——政府製規則,企業創價值,庶幾可避漢武‘籠天下利’之弊。”
藜杖翁起身):
“張謇言:‘實業者,富強之大本。’然觀漢之鹽鐵、宋之交子、今之數字經濟,開源之要,在‘因時變法’:桑弘羊以資源開源,劉晏以金融開源,今人當以科技與製度雙輪驅動。”
四老憑窗遠眺,洛水湯湯,恰似古今開源之流,在製度河床中奔湧,遇礁石則分流,逢坦途則浩瀚,終成財富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