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節流·節流篇——諸子與異邦智者的圍爐論道
序章:函穀關下的秋日辯難
大秦始皇帝三十年,秋高氣爽。函穀關驛館的梧桐葉落滿庭院,三丈見方的青銅燎爐中,炭火燒得通紅,鐵壺裡的苦蕎茶騰起白汽,混著關外風沙的氣息,漫過雕花木窗。
主位端坐的是身披粗麻道袍的老聃先生,白發梳成髻,以青竹簪固定,膝上攤著未著墨的竹簡,雙目似閉非閉;其右是玄衣革帶的商君,腰懸秦簡,案頭並置《商君書》與《韓非子》,指尖輕叩著青銅衡器;左首是身著短褐、腰圍革帶的墨翟先生,手中握著算籌與木工尺,布囊裡露出半卷《墨經》;再往右,是深目高鼻的瑪門先生,一襲波斯錦袍,懷中抱著泥板《漢謨拉比法典》抄本,羊皮紙上繪著楔形文字的賬簿;最末一位,是頭戴獬豸冠的禦史大夫,手中展開的《秦律》竹簡上,朱砂批注如新。
當第一縷陽光穿過關樓的箭窗,落在燎爐的獸首銜環上時,老聃先生輕擊玉磬,聲如空穀幽蘭:「世人言『開源節流』,多謂『增收省支』,實則未窺天道。諸位且看——」他指了指庭院中接雨水的陶缸,「此缸若隻知加蓋節流)而不鑿渠開源),水必腐;若隻知開渠而不設閘節流),水必溢。」
第一幕:道家論「節」——嗇神守中,道法自然
1.老子哲學:治人事天,莫若嗇道
老聃先生輕撫竹簡,霜白的須髯隨呼吸微動):
「《道德經》雲:『治人事天,莫若嗇。』此『嗇』非吝嗇,乃『深根固柢』之道。吾嘗觀周室藏室,見老桑樹根紮九仞,其皮雖皴,春必抽芽——此乃『嗇於外而豐於內』。昔者大禹治水,非堵非疏,乃『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看似任水流淌,實則『以地勢為節』:高者為岸,低者為渠,使水自循其道。」
他從袖中取出一塊太湖石,石上天然孔洞貫通:「諸君觀此石,水注之則自下而上,複從頂竅出,循環不息。此乃『無為而節』之象。殷湯時大旱七年,湯以身禱於桑林,剪發斷爪,以身為犧牲——非真獻祭,乃『嗇己之貴,節民之困』:剪發代犧牲,斷爪代玉帛,以己身之『節流』,換天下之『開源』。」
禦史大夫展開《秦律·田律》竹簡,聲音含金石之韻):
「始皇二十七年,令『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水澤。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此令非禁伐,乃『以時為節』:春木萌芽,若伐則斷其流;夏草未枯,若焚則竭其源。此與老聃先生『嗇道』相通,皆為『順天時而節,使資源永續』。」
2.莊子寓言:鷦鷯巢林,不過一枝
老聃先生指了指簷下築巢的麻雀):
「莊周有言:『鷦鷯巢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吾曾見宋人身善為不龜手之藥,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宋人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此非宋人吝嗇,乃知『技流當適其用』:洴澼絖之技,節於家用則窮,節於軍用則貴。」
他從行囊中取出一卷殘破的竹簡,字跡古奧:「此乃夏後氏《連山易》殘篇,載『節卦』曰:『不出戶庭,無咎。』非閉門不出,乃『節其出,審其流』:如江河有堤,舟行有航,非止其流,乃定其向。今之世人謂『節流』為省錢,猶以土掩河,河必改道。」
瑪門先生撫掌而笑,泥板在膝上輕顫):
「老聃先生此言,與吾族《塔木德》『七桶法則』暗合!書中言:『當你有十枚金幣,一枚要讓它『休息』儲蓄),一枚要『學習』投資智慧),一枚要『分享』慈善),餘下七枚方作日用。』此非克扣,是『給金幣設三道閘門』——休息者,固本;學習者,增值;分享者,拓緣。恰如貴國『大禹治水』,非堵洪水,乃分九河。」
第二幕:法家論「節」——明法審令,塞漏止奢
1.商鞅變法:壹教塞私,以製節流
商君按劍而起,玄衣下擺掃過爐灰,火星四濺):
「《商君書·壹言》曰:『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利出於二孔者,其兵半用;利出於十孔者,其國不守。』昔者孝公三年,吾立『分戶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非好分民,乃破『大家族耗財之漏』——齊民小家庭,開支如絲,可細織;宗族大家庭,用度如洪,必泛濫。更立『軍功爵製』:『斬一首者,賜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此乃『以戰功為節,使財流歸公』。」
他舉起手中的青銅衡器模型,棱角鋒利如刀:「此為秦權量,凡市易之物,必以度量衡校之。《秦律·效律》載:『衡石不正,十六兩以上,貲官嗇夫一甲。』非苛細,是防『市易之漏』:若斤兩不明,商賈必以輕換重,財流必亂。今之世人謂『節流』為省用,猶無秤而賣穀,雖省必虧。」
禦史大夫展開《史記·平準書》抄本,語氣鏗鏘):
「漢武時,桑弘羊行『均輸法』:『諸郡國皆置均輸官,令遠方各以其物貴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往日齊郡輸絲綢至長安,道裡損耗十之五六;今令齊以絲綢易本地之鹽,運至梁楚缺鹽處售賣。此非省錢,是『以流節流』——如治水者,不堵而導,使財貨沿『供需之渠』流動,損耗自減。」
2.韓非子術:治吏防微,以術節財
商君從袖中抖出一卷秦簡,墨書在陽光下泛著青光):
「廿六年,皇帝並兼天下,立《金布律》:『縣、都官以七月糞公器不可繕者,有久識者靡之。』譯而言之,每年七月需登記損壞的官器,刻著官印的必須銷毀——此非苛細,是防『官器私用之漏』。吾曾見睡虎地秦簡,某縣嗇夫記賬,每筆開支必書『某鄉某戶出禾三石,以食徭徒』,字字如釘,將財流與用途釘死,如同給水管裝『水表』,點滴可查。」
他指向庭院外的石渠:「今之水渠若不設閘,旱季則涸,雨季則溢。唐開元間,宇文融作『括戶使』,檢括天下逃戶,得客戶八十餘萬,田亦稱是。其法非止查人,更造『手實』『記賬』:民自報田宅人口,裡正按比勘校,州縣造籍三份,一送戶部,一存州,一留縣。此籍乃『財流之閘』——按丁計稅,則『隱田逃稅之漏』塞;按籍授田,則『土地兼並之潰』止。」
瑪門先生從錦囊中取出一塊泥板,楔形文字如星):
「此乃吾族公元前18世紀的《漢謨拉比法典》,第99條載:『倘自由民以銀與自由民合夥,則彼等應在神前均分其利益。』吾巴比倫先祖經商,必立『三賬之法』:現金賬、貨物賬、借貸賬,每日三賬核對,如同貴國宋代『四柱清冊』。更有『海港法』規定:『船主運貨,貨主需付運費十分之一為風險金,若船沉則賠,若安則金歸船主。』此乃『以法為節,共擔流險』,與貴國唐代『飛錢』防銅錢流失之術,何其相似!」
第三幕:墨家論「節」——節用尚賢,強本節用
1.墨翟之規:諸加費不加利於民者,聖王弗為
墨翟先生將算籌擺成「節」字形,聲音洪亮如鐘):
「《墨子·節用中》曰:『聖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昔者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朝有饑色——此乃『以奢費節民命』,與『節流』背道而馳。吾墨者製器,必遵『三原則』:衣『冬以圉寒,夏以圉暑』,食『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居『冬以圉風寒,夏以圉暑雨』,凡『加費不加利』者,皆去之。」
他展開《墨經》竹簡,指節落在「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八字上:「禹之治水,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其生也勤,其死也薄,葬埋必儉——非不愛生,乃知『財流當節於有用』:禹之節,節於身而流於天下,故能『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今之世人謂『節流』為摳門,猶惜墨而廢書,惜糧而廢耕。」
老聃先生頷首讚歎):「墨先生所言『節用而民富』,與吾『治人事天莫若嗇』異曲同工。吾嘗見宋景公時,歲饑,公減膳撤樂,大夫曰:『公不若賜災民。』公曰:『吾減膳,則群臣皆減;撤樂,則左右皆撤,此乃「以身為節,流及萬民」。』此與墨者『節己以利人』之道,實乃一道。」
2.墨徒治邑:量腹而食,度身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