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糧:北方“丁稅粟三石,地稅粟三升”,南方“秋稅畝三升,夏稅畝一錢”《元史·食貨誌》)。實際征收中“增耗”普遍,如江南地區“每石加耗五鬥”,稅率高達50。
科差:“絲料一斤六兩四錢,包銀中統鈔四兩”,且“五戶絲戶”需將部分賦稅直接繳納給貴族《元史·食貨誌》)。科差按戶等征收,“上戶輸絲八兩,中戶六兩,下戶四兩”,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馬太效應。
民族歧視:“蒙古、色目人不納丁稅”,漢人、南人成為主要掠奪對象,導致“民不聊生,盜賊蜂起”《元史·順帝本紀》)。元末農民起義中,“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正是對科差製度的血淚控訴。
元朝的橫征暴斂具有鮮明的民族壓迫色彩——色目商人“斡脫”壟斷海外貿易,通過“羊羔利”年息100)盤剝百姓。這種“製度性掠奪”最終引發紅巾軍起義,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總結:“元以寬失天下,朕以猛濟寬。”
七、晚明噩夢:礦稅監與三餉加派的“雙重絞索”
萬曆年間的礦稅監成為橫征典範:
無礦索稅:“礦不必穴,稅不必商”,蘇州織戶“每機一張,稅銀三錢”,導致“機戶皆杜門罷織”《明神宗實錄》)。稅監陳奉在湖廣“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之刺骨”《明史·陳奉傳》),甚至“發曆代陵寢,搜摸金玉”。
暴力執法:“礦稅監陳奉在湖廣,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之刺骨”《明史·陳奉傳》)。稅監孫隆在蘇州征“織機稅”,每機3錢,引發葛賢領導的織工暴動,“斃稅官黃建節,付之烈焰”。
三餉加派:崇禎年間“遼餉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練餉七百三十萬”,農民“賣田納餉,田價驟跌”《明季北略》)。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記載:“三餉加派,民不堪命,至有鬻子女以應者。”
這場掠奪直接導致“千裡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李自成起義時“民爭附之,旬日眾至百萬”《明史·李自成傳》)。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痛斥:“後世之法,藏天下於筐篋者也。利不欲其遺於下,福必欲其斂於上。”
八、清季沉淪:厘金製度的“商業絞殺”
太平天國戰爭後推行的厘金製度:
關卡林立:“五裡一卡,十裡一局”,從上海到武漢設卡36處,貨物“逢關抽稅,遇卡留難”《清稗類鈔》)。長江流域“厘卡如林,商民視為畏途”,導致“貨物流通成本增加30以上”。
稅率失控:“百貨厘金率為值百抽五”,實際征收中“層層加碼,倍蓰不止”《清史稿·食貨誌》)。曾國藩在《遵旨複陳稅務情形折》中承認:“厘金之設,本屬權宜之計,今已積重難返。”
官商勾結:“厘卡委員與地方豪強分肥,小民無告”,導致“商民裹足,市場凋敝”《光緒朝東華錄》)。張謇在《張季子九錄》中痛陳:“厘金一日不廢,實業一日不興。”
厘金製度的實施標誌著傳統農業帝國向近代商業社會轉型的失敗——當政府通過暴力壟斷商業流通,必然窒息市場經濟的活力。甲午戰爭後,厘金年收入達1.5億兩白銀,占全國財政收入的30,卻成為民族工業發展的最大障礙。
九、係統崩潰的“病理機製”
橫征暴斂之所以必然導致係統崩潰,在於其同時擊穿了三大規律:
1.生產規律:“耕者無其田,織者無其機”,破壞“付出回報”的基本邏輯。商鞅變法時“廢井田,開阡陌”本為創造增量,但秦代“泰半之賦”卻將農民推向破產。
2.流通規律:“關卡如林,苛稅如虎”,阻斷“供需價格”的調節機製。明朝海禁導致“走私猖獗,海盜橫行”,而清朝厘金製度使“商品流通成本倍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3.分配規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撕裂“取予平衡”的社會契約。元朝“四等人製”與明朝“三餉加派”,均導致社會階層徹底固化。
正如《鹽鐵論》所言:“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當權力拒絕順應規律,最終隻能被規律反噬——秦末、漢末、唐末、明末的農民起義,都是對暴力掠奪的終極審判。
十、文明反思:從“術數”到“無為”的千年博弈
範蠡“三散家財”的智慧、子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操守,與橫征暴斂形成鮮明對比。曆史反複證明:真正的富國之道,在於尊重經濟規律術數)、克製權力邊界無為)。
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之所以能短暫延續王朝壽命,正是因為部分回歸了這兩條法則。而那些迷信暴力掠奪的王朝,最終都成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注腳。
當我們重讀《孟子》“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的警示,或許能更深刻理解:橫征暴斂摧毀的不僅是財富,更是文明的根基。隻有讓權力回歸“守夜人”角色,才能讓“富在術數不在勞身”的智慧重新照亮人間。
結語:暴力掠奪的“死亡循環”
從秦始皇的“頭會箕斂”到蔣介石的“預征錢糧”,橫征暴斂的形態不斷演變,但其本質始終未變——權力通過暴力壟斷資源,最終導致係統崩潰。這種“自殺式循環”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真理:當政府成為最大的掠奪者,社會的潰敗便不可避免。
今天,我們站在曆史的長河邊回望,那些因橫征暴斂而崩塌的王朝,如同沉沒的航船,警示著後人:真正的治理智慧,在於讓市場的歸市場,讓權力的歸權力,讓文明的歸文明。隻有如此,才能跳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曆史周期律。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