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產在手鎖利源:稀缺資產如何成為利潤永動機的“焊死開關”
商業世界的終極博弈,從來不是比拚誰能生產更多,而是比拚誰能掌握“彆人沒有的東西”。當我們談論“稀產在手鎖利源”,本質上是在揭示一種最霸道的商業邏輯:稀缺性是利潤的天然枷鎖,誰攥緊了稀缺資產,誰就等於把利潤的源頭焊死在自己手裡。
從洛克菲勒壟斷美國90的石油管道,到戴比爾斯控製全球80的鑽石礦脈;從茅台占據中國高端白酒70的市場份額,到英偉達憑借gpu芯片壟斷全球ai算力——這些商業巨頭的財富密碼,無一不是對“稀缺資產鎖利源”的極致演繹。本文將通過解析稀缺性的“三維密碼”,結合15個橫跨行業的商業案例,揭示稀缺資產如何從“被動保值”升級為“主動鎖利”的終極武器。
一、稀缺性的本質:利潤的“天然焊槍”
什麼是“稀缺資產”?它不是簡單的“數量少”,而是“需求無限與供給有限的永恒矛盾”。就像沙漠中的水、深山中的礦,稀缺資產的核心價值在於不可替代性:你可以生產更多商品,但你無法複製它的稀缺性;你可以降價競爭,但你奪不走它的定價權。這種“彆人拿不走、自己用不完”的特性,正是“鎖利源”的關鍵——利潤不是賺來的,而是“焊”在稀缺性上的。
1.稀缺性的“三維密碼”:為什麼它能“鎖死”利潤?
供給剛性:黃金之所以能成為千年硬通貨,源於地球黃金總量僅19萬噸,且每年新增開采量不足2,這種“挖一點少一點”的特性,讓它的價值不受貨幣超發影響。同樣,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如上海陸家嘴每平方公裡土地承載600億元gdp),供給量固定,需求卻持續增長,租金自然成為“焊死的利潤”。
需求永續:抗癌藥之所以能賣出“天價”,不是因為成本高,而是因為“生命對健康的需求永續”。諾華公司的cart療法“奕凱達”定價120萬元針,依然供不應求,隻因它是晚期白血病患者的“最後希望”——這種“不可替代的需求”,讓利潤成了“不得不付的代價”。
壁壘堅固:迪士尼的ip資產米老鼠、漫威英雄)之所以能持續賺錢,不僅因為它們獨一無二,更因為“法律版權+情感認同”形成的雙重壁壘。你可以模仿米老鼠的形象,但法律會製裁你;你可以創造新卡通,但觀眾的情感記憶無法複製——這種“護城河式的稀缺性”,讓利潤源被死死焊在迪士尼的ip庫裡。
2.反例:“偽稀缺”的泡沫破裂史
不是所有“看起來少”的東西都是稀缺資產。2017年比特幣暴漲時,各種“山寨幣”打著“總量有限”的旗號炒作,卻因“沒有實際應用場景”成了純粹的投機工具,最終99的山寨幣跌幅超99。同樣,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爆時,虛擬地產被炒到數千萬元塊,但因“缺乏用戶活躍度”,如今價格已暴跌80——這些“人為製造的稀缺性”,就像“用膠水粘住的利潤”,一泡就散。
王健林曾尖銳指出:“有些老板以為買幾幅字畫、藏幾瓶老酒就是稀缺資產,卻忘了真正的稀缺是‘彆人搶不走的核心能力’。”萬達在2017年拋售13個文旅項目時,唯獨保留了萬達廣場的核心商圈物業,隻因這些物業占據城市流量入口供給剛性)、承載消費剛需需求永續)、形成商業生態壁壘壁壘堅固)——這種“真稀缺”讓萬達廣場即使在電商衝擊下,依然能保持95以上的出租率。
二、大佬的“鎖利術”:稀缺資產如何成為“利潤焊槍”
1.洛克菲勒:用“管道稀缺”壟斷石油利潤
19世紀末,美國石油開采商陷入“價格戰泥潭”,每桶原油價格從20美元暴跌至0.1美元。洛克菲勒卻反其道而行:他不搶油田,而是瘋狂收購石油管道當時全美80的輸油管道被他收入囊中)。當其他開采商不得不依賴他的管道運輸時,他開始“用管道鎖利”:運輸費從每桶0.1美元漲到0.5美元,還要求“用原油抵扣運費”——相當於開采商每采10桶油,就得免費送他5桶。
這種“管道稀缺性”讓洛克菲勒的利潤與油價漲跌無關:油價漲,他賺管道費;油價跌,他用低價收原油。到1880年,標準石油公司控製美國90的煉油業務,利潤卻主要來自管道壟斷——這正是“稀產在手鎖利源”的原始範本:稀缺資產不是用來賣的,是用來“卡脖子”的。
2.戴比爾斯:用“渠道稀缺”給鑽石“焊上”溢價
20世紀初,鑽石還是“無人問津的石頭”,直到戴比爾斯壟斷全球80的鑽石礦脈後,它做了兩件事:一是喊出“鑽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口號,將鑽石與愛情綁定創造永續需求);二是控製全球鑽石銷售渠道,每月隻向經銷商釋放“剛好滿足需求”的貨量製造供給剛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種“渠道稀缺性”讓鑽石的利潤被死死鎖死:即使發現新礦脈,戴比爾斯也會低價收購並封存,確保市場“永遠不夠賣”;即使經濟下行,它也能通過減少供貨量維持價格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鑽石價格僅下跌5,遠低於黃金的20)。正如戴比爾斯前總裁所言:“我們賣的不是鑽石,是稀缺性本身——利潤不是來自石頭,而是來自‘彆人買不到更多’。”
3.茅台:用“工藝稀缺”把白酒做成“液體黃金”
中國白酒企業成千上萬,但隻有茅台能把一瓶酒賣到3000元還供不應求。核心秘密在於它的“工藝稀缺性”:必須用赤水河的水每年隻有雨季能取水)、本地小紅粱畝產僅200公斤)、“”工藝1年生產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且新酒必須窖藏5年才能出廠。這種“老天爺賞飯吃+老祖宗定規矩”的稀缺性,讓茅台的產能永遠趕不上需求2023年產能約5.6萬噸,市場需求超10萬噸)。
更狠的是茅台的“配額製”:經銷商要拿貨,必須先打款排隊,且每月配額固定供給剛性);消費者要買酒,要麼加價從黃牛手中買,要麼消費滿一定金額成為會員需求永續)。這種“工藝稀缺+渠道控製”的雙重鎖利,讓茅台的毛利率常年維持在91比奢侈品巨頭v還高),相當於每賣1瓶酒,90都是純利潤——這不是賣酒,是在賣“不可複製的稀缺性”。
4.英偉達:用“技術稀缺”壟斷ai時代的“算力稅”
2023年,英偉達的gpu芯片如h100)成了全球科技公司的“續命稻草”——訓練一個gpt4級彆的大模型,需要1萬個h100芯片,而英偉達占據全球ai芯片90的市場份額。這種“技術稀缺性”源於其芯片架構cuda生態):全球開發者已為cuda編寫了400萬個應用程序,競爭對手即使做出性能接近的芯片,也難以撼動其生態壁壘。
英偉達的“鎖利術”簡單粗暴:h100芯片售價從2022年的3萬美元漲到2023年的4萬美元,依然供不應求;它甚至要求“買芯片必須捆綁買軟件服務”,服務費再賺10。這種“彆人造不出來,造出來也用不了”的稀缺性,讓英偉達2023年淨利潤暴漲12倍,達到470億美元——相當於每賣1塊芯片,就“焊死”了3倍成本的利潤。
三、稀缺資產的“分類圖譜”:哪些東西能“鎖死”利潤?
1.自然資源類:地球給的“天生飯票”
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天然氣、稀土中國控製全球90的稀土加工產能,通過配額製鎖定定價權)、鑽石戴比爾斯模式);
地理壟斷資源:長白山的礦泉水唯一能生產“低鈉弱堿”天然水的水源)、法國波爾多的葡萄園土壤和氣候不可複製,每公頃土地售價超100萬歐元)。
這類資產的“鎖利邏輯”:地球就給這麼多,誰占了誰就說了算。比如中國稀土企業通過限製出口,讓稀土價格從2010年的每噸3萬元漲到2023年的每噸60萬元,利潤增長20倍。
2.行政準入類:權力給的“獨家許可證”
牌照稀缺:中國的支付牌照全國僅200多張,微信、支付寶靠此壟斷移動支付市場)、美國的fda藥品批文一款新藥從研發到獲批需10年,80的企業死在中途);
配額稀缺:中國的白酒生產許可證2006年起不再新增,茅台、五糧液的老牌照成了“稀缺品”)、全球碳排放權歐盟碳配額2023年價格較2020年上漲3倍)。
這類資產的“鎖利邏輯”:拿到就是“免死金牌”,沒拿到連入場資格都沒有。比如中國煙草憑借“專賣製度”,2023年利稅總額達1.4萬億元,相當於每天賺38億元——利潤不是來自經營,而是來自“獨家經營權”的稀缺性。
3.技術專利類:大腦造的“創新護城河”
核心技術壟斷:高通的5g專利每部智能手機要交5的專利費,每年躺賺500億元)、微軟的indos係統全球90的電腦使用,靠版權費每年收入超2000億美元);
工藝秘方:可口可樂的神秘配方僅3人知道完整配方,130年來無人能複製)、雲南白藥的保密配方國家一級中藥保護品種,毛利率超70)。
這類資產的“鎖利邏輯”:彆人學不會,學會了也晚了。比如台積電掌握3納米芯片製造技術,全球隻有它能生產高端手機芯片,蘋果、華為都得看它臉色,這種“技術代差稀缺性”讓它的淨利潤率常年維持在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