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情感認知類:人心築的“無形壁壘”
品牌ip:迪士尼的卡通形象每年靠授權費收入500億美元,米老鼠誕生94年仍在賺錢)、奢侈品v的老花圖案即使成本僅1000元,也能賣1萬元,溢價來自“身份認同稀缺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化遺產:故宮的文創產品2023年收入超25億元,“故宮”二字本身就是稀缺ip,彆人用就是侵權)、少林寺的商標全球注冊660個商標,靠“禪修體驗”“武術培訓”年入數億元)。
這類資產的“鎖利邏輯”:你可以複製產品,但複製不了人心的認同。比如茅台的“國酒”認知,讓消費者願意為“品牌溢價”多付10倍價格,這種“情感稀缺性”比產能更能鎖死利潤。
四、普通人的“稀產布局”:從“被動擁有”到“主動鎖利”
大佬的稀缺資產看似遙不可及,但“稀產在手鎖利源”的邏輯對普通人同樣適用——關鍵不是“擁有多少”,而是“擁有什麼”。
1.入門級:抓住“身邊的小稀缺”
技能稀缺:成為“細分領域專家”,如“隻做古董鐘表修複”的工匠全國不超過50人,修複費按小時計費,每小時2000元)、“專攻跨境電商合規”的律師熟悉多國法律的人不足千名,谘詢費每小時5000元);
信息稀缺:掌握“彆人不知道的資源”,如社區裡的“學區房中介”熟悉每所學校的招生政策和房源,傭金比普通中介高30)、“農產品產地代辦”直接對接農戶和批發商,靠信息差賺差價)。
這類“小稀缺”的鎖利邏輯:在小眾領域做到“數一數二”,就能壟斷局部市場的利潤。就像小區裡的“老字號裁縫鋪”,雖然客戶不多,但“改高端服裝非他不可”,利潤比連鎖乾洗店還高。
2.進階級:投資“抗通脹的硬稀缺”
實物稀缺品:收藏“限量版藝術品”如齊白石的畫,近10年價格年均上漲15)、“核心地段老破小”北京西城區30平米的學區房,因對口名校,單價達30萬元平米,租金回報率雖低但“賣一套少一套”);
數字稀缺品:布局“行業數據庫”如“餐飲老板內參”積累10萬+餐飲門店數據,靠數據服務年入2000萬元)、“垂直領域ip”如抖音“裝修設計師阿爽”積累500萬粉絲,靠裝修帶貨年賺5000萬元)。
這類資產的鎖利邏輯:稀缺性會隨時間增值,利潤是“躺賺”出來的。比如2010年花10萬元買入比特幣當時1個比特幣1美元),2023年價值超3000萬元,這種“數字稀缺性”的利潤,比任何生意都來得猛烈。
3.高階:打造“自己的稀缺壁壘”
商業模式稀缺:開創“彆人學不會的模式”,如“社區團購團長”通過建立500人的私域社群,壟斷小區80的生鮮訂單,靠“獨家供貨權”賺取15的差價;
資源整合稀缺:成為“跨領域連接器”,如“跨境貿易中間商”熟悉中東市場規則,對接中國工廠和中東采購商,靠“不可替代的渠道”每年賺取千萬級傭金。
這類資產的鎖利邏輯:稀缺性不是天生的,是“造”出來的。就像“直播帶貨一姐”李佳琦,通過“極致選品+人設打造”,讓品牌願意付“坑位費+20傭金”,這種“個人ip稀缺性”,比任何廠房設備都值錢。
五、避開“稀缺陷阱”:這些“偽稀產”正在吞噬財富
1.“人為製造的稀缺”:泡沫易碎
商家為了漲價,故意“限量發售”的普通商品如限量版球鞋、紀念幣),本質是“用營銷製造稀缺”,一旦熱度退去,價格就會暴跌。判斷標準:離開營銷炒作後,它是否還有真實需求?比如限量版球鞋,除了收藏者沒人願意花高價買,這種“偽稀缺”的利潤,就像“泡沫上的霜”,太陽一曬就化。
2.“有稀缺無需求”:守著金礦餓肚子
偏遠山區的“百年老房”,雖然“獨一無二”,但因“沒人願意住”,再稀缺也不值錢。這種“有稀缺性但無需求”的資產,就像“沙漠裡的黃金礦”,挖出來也運不出去。真正的稀缺資產,必須滿足“需求永續”——哪怕是一塊石頭,隻要有人願意為它瘋狂,它就是稀缺的如鑽石)。
3.“稀缺性不可持續”:鎖不住的利潤
技術迭代會讓曾經的稀缺資產變得一文不值。比如2000年的“尋呼機生產牌照”,因手機普及而作廢;2010年的“dvd專利”,因流媒體興起而失效。這類“階段性稀缺”的資產,就像“冬天的冰雕”,春天一來就融化。真正能鎖利的稀缺資產,必須有“抗迭代能力”如黃金、核心地段土地)。
六、未來的稀缺資產:在變化中尋找“新焊點”
當ai、太空、新能源成為新的商業戰場,稀缺資產的形態也在進化,但核心邏輯不變:誰掌握了“未來必需且供給有限”的東西,誰就能鎖死未來的利潤。
太空稀缺:馬斯克的spacex占據全球70的衛星發射份額,未來“近地軌道頻譜資源”衛星通信的核心資源)將成為新的稀缺資產,就像“太空版的石油管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數據稀缺:字節跳動積累的10億用戶行為數據,是訓練ai大模型的“核心燃料”,這種“數據稀缺性”將讓它在ai時代賺走大部分利潤;
碳稀缺:隨著“碳中和”推進,“碳配額”將成為企業生存的必需品,歐盟碳市場規模已達9000億歐元,這種“環保稀缺性”,本質是“給地球的健康收費”。
就像農業時代的土地、工業時代的能源、信息時代的數據,每個時代的稀缺資產都在變,但“稀產在手鎖利源”的規律不變——利潤永遠流向“彆人拿不走的東西”。
結語:稀缺性是商業的“終極焊槍”
“稀產在手鎖利源”的本質,不是教我們“囤積居奇”,而是教我們“看透商業的本質”:利潤的多少,不取決於你付出了多少勞動,而取決於你掌握了多少不可替代的稀缺性。
從洛克菲勒的石油管道到英偉達的ai芯片,從茅台的窖池到李佳琦的直播間,這些案例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商業競爭的終點,是稀缺性的競爭;財富積累的終極,是稀缺資產的積累。當你擁有“彆人沒有、彆人想要、彆人搶不走”的東西,利潤就會像被焊死的水龍頭,源源不斷地流向你——這不是運氣,而是稀缺性的必然。
在這個“萬物皆可複製”的時代,唯一不可複製的是稀缺性。抓住它,你就抓住了利潤的“焊死開關”。
喜歡雜論對話請大家收藏:()雜論對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