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冊的《第一單元史前時期: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知道了人類社會的形成與演變,我們今天要深入探討的,正是文明的起源問題。”老師的聲音在教室裡回蕩。
權三金聚精會神地聽著,思緒隨著曆史課老師的講解進入《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第二單元)》。
“這節課來學習《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前麵幾節課學習的是史前時期,所講的社會性質是原始社會;而夏商周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奴隸製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過渡。”
“《三字經》中‘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就這句話老師要想學生們問兩個問題,你們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夏、商、周三朝是怎樣更替的?知道的學生來回答一下。”
權三金舉手回答:
“夏朝因暴政被商湯推翻,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三朝更替反映了民心向背和統治者的德行。”
老師點頭讚許,繼續引導學生們深入思考:
“那麼,第二個問題,這段《三字經》中出現的朝代更替和人物分彆有哪些?”
學生們紛紛舉手,周至軒同學回答:“夏朝的禹、商朝的湯、周朝的武王,分彆代表三朝的開國君主。更替中,夏禹傳子啟,商湯伐夏,周武王伐紂,體現了德治與暴政的對比。”
老師微笑點頭,強調:
“這些更替不僅是權力的交接,更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節點。”通過這些曆史事件,我們應認識到,德治與民心是政權穩固的關鍵;每個朝代的興衰,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治國理政經驗。”
老師在課堂上總結道,目光緩緩地掃過全班的每一個角落,期待著學生們能夠從他的講解中汲取到知識的精華,從而獲得智慧的啟迪。
“先來看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通讀教材,完成自學檢測,初步了解教材知識。並記錄疑惑點,培養自主學習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教材內容,並討論探究問題,能夠說出夏朝建立的時間、標誌、意義;能夠說出夏朝建立的國家機器有哪些;能夠說出從禪讓到世襲的發展演變過程,能夠說出禪讓製與世襲製的區彆,能夠概述世襲製的概念。培養曆史思維及比較、歸納、概括總結能力;這也是這節課的難點所在;”
“3)通過識讀《夏朝形勢圖》,能夠識彆夏朝的空間位置;通過材料研讀及觀察圖片,能夠概述夏王朝的社會狀況;通過漫畫及材料研讀,能夠歸納出夏朝滅亡的原因;”
“4)通過識讀《商朝形勢圖》,能夠識彆商朝的空間位置、多次遷都的位置、疆域。閱讀教材,小組討論問題,能夠概述商興起的原因、遷都的原因及遷都後的局勢;”
“5)通過識讀《周朝形勢圖》,能夠識彆周朝的空間位置、封封製的分布。閱讀教材,小組討論,能夠概述周朝興起的原因、封封製的意義及影響。”
在今天的課堂上,曆史課老師一絲不苟地繼續向學生們詳細列出了一係列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涵蓋了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旨在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曆史知識。學生們則聚精會神地記錄著老師所講的每一個要點,他們認真地在筆記本上書寫,生怕錯過任何重要的信息。
隨著學習目標的逐一呈現,課堂上的氣氛變得越來越濃厚,同學們的求知欲和參與度明顯提高,整個教室充滿了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6)通過對比三朝的政治製度,理解其演變過程及對後世的影響;7)結合曆史事件,分析德治與暴政對國家興衰的影響;8)反思曆史,探討現代治國理政的啟示。”
曆史課老師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充滿了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學生們的眼中則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曆史,這個學科不僅僅是對過去的回響和記錄,它更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為我們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通過學習三朝更替,我們應深刻理解守正創新的重要性,正如新時代全麵深化改革所堅持的原則,既要堅守根本,又要勇於創新,才能推動國家長治久安。”
“現在老師帶領著你們正式進入這個小節的學習,這節課大概分為四個板塊,分彆是:尋足跡—看國家產生、觀興衰—解王朝更替、論成敗—議分封利弊、鑒未來—思治國之策。”
學生們紛紛點頭,心中湧動著對曆史智慧的敬仰,權三金和其他同學們深知,曆史的沉澱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智慧的傳承;每一個王朝的興衰,都蘊含著深刻的治國之道。
“請學生們看看老師展示在教學白板上有關二裡頭遺址及其複原圖,自主學習本課知識。”
學生們目光聚焦於白板,細致觀察二裡頭遺址的布局與結構,壕溝g2、g3和夯土牆的方向與二裡頭遺址主體遺存一致,推測為外圍防禦設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遺址內發現的排房建築麵闊44米,進深7米,麵積約310平方米,分為5間,揭示了二裡頭都邑的居住布局;十字路口區域四座分區圍牆並立,展現了複雜的多網格式結構,為研究古代都邑規劃提供了寶貴線索。
學生們通過對曆史課老師放出來的圖片進行觀察,深刻體會到二裡頭都邑的規劃智慧和建築技藝;這些發現不僅讓學生們對二裡頭都邑的整體布局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讓他們意識到,曆史不僅是時間的沉澱,更是智慧的結晶。
曆史課老師覺得學生們讀的差不多了,於是便向學生們說到:
“結合你們剛剛從課本看的內容,來告訴一下老師國家是如何產生的?”
王元飛同學舉起自己的手,回答道:
“國家的產生源於早期人類社會的分工與協作,它是在共同的經濟生活和共同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餘產品和私有財產,從而導致社會分工的細化和階級的分化。最終,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國家應運而生。”
“你們是否能從二裡頭遺址的布局中,感受到早期國家組織管理的雛形?”
曆史課老師繼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