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們散去,崇禎翻起了奏本。
這些奏本乃京師內閣轉呈而來,全是政務上的事,已經由內閣進行過票擬。
而軍事方麵奏本,除了宣蒙、薊遼需由京師內閣通過流程轉呈外,其餘諸地均一式兩份,一份送京城,一份直抵禦前。
內廷、錦衣衛的,則全部直呈天子。
一一翻開,崇禎喜憂參半。
再過一個月就過年了,喜的是錢多,憂的是災多。
今年夏稅早已入庫完畢,南方秋稅尚未全部完善,不過相應數據已經基本理清。
這回由戶部外派各省官員親自督辦,較之往年地方官呈報,其真實度要高得多,也能較為清晰地反映出各地實際狀況。
從賬麵數據看,今年總體國庫收入1200餘萬兩,比去年減少約四成,然崇禎卻很是開心。
去歲的400餘萬三餉沒了,各級加派也沒了,陝西、河南等省份還免稅,能有一千多萬收入,完全屬於明降暗升。
最大的增長點是商業稅,達到近400萬,田稅正稅減少是必然,然總體反而增加,上麵列著約占六成,乃曆年欠稅補繳。
如今近400萬商業稅、600萬田稅、200餘萬鹽稅、礦稅、關稅、交易稅等各項稅收,形成了崇禎八年的國庫總體收入。
田賦占據國庫七成以上的曆史,已經初步出現逆轉。
今年田稅方麵實行新稅製永不加賦,商業稅、關稅、礦稅等屬於新開或予以規範的稅種,都尚未執行得太徹底。
土地會逐步分下去,明年士紳一體納糧,鹽課也會歸入普通商業序列,開海產生的效應,明年也能體現出來。
曆史上康麻子靠壓榨百姓,在他兒子沒有實行新稅政,且人口比大明少出四成的情況下,歲入都可迅速達到3000萬兩。
除開三藩之亂那幾年外,一直持續增長,最高年份達到4600萬,他不相信會比康麻子差。
大明稅政已經初具規模,崇禎判斷,明年達到3000萬歲入,壓力並不大。
高時明、王德化遞來的奏本,也讓他龍顏大悅。
藩王們四成“納捐”,預計將高達4000萬兩以上,這還僅僅是現銀!
崇禎最初讓他們所有固定資產,都要折算成白銀繳納四成。
但通過初步統計,倘若如此,藩王們根本沒有那麼多現銀來支付,也就是說主要家產都集中在了田產、府邸及眾多商鋪上麵。
最後崇禎仁慈了一下,考慮到出海買船與招兵招人也要錢,便按鬆江府最低田產價,讓藩王們用土地、商鋪、府邸價值抵消一部分納捐銀。
本身這幫人走了以後,固定資產都是朝廷的,想想還是留一線,否則不利於開拓海外戰略方針。
按現在這個數據看,不到30個大宗藩及鎮國將軍以上等級,身家超過了二億兩!
這還是田產按最低價折算,宗藩真的太富了,沉重的包袱終於甩掉,還留下了剩餘價值。
而孔貞運督辦的兩淮鹽場、賀世壽督辦的長蘆鹽場,現已查抄出2000餘萬贓銀,規模隻會比兩浙鹽課案大,其餘各省鹽場尚在清理,暫未回稟。
查抄南京勳貴貪官尚在進行中,同樣會產生出巨大收益。
隻是真的很諷刺,隨便搞個案子弄點貪官權貴,都比得上國庫,大明真的爛到了根。
有錢了,形勢一片大好,一下子成為暴發戶,崇禎有點擔心,會引起通貨膨脹。
看來發售紙幣一事,已經完全具備條件了。
說完高興事,接著說鬨心的事。
陝西、河南、山西諸省持續乾旱,廣大百姓過冬困難。
很多地域沒了流賊,瘟疫也被吳又可控製住,然老天爺一點不給情麵,陝西大部分地區,半年沒有下過正兒八經的雨。
“王大伴!”
“奴婢在!”
“速速傳旨盧象升、洪承疇,讓二人嚴令各地巡撫、布政使衙門,給朕興修水利,修橋補路!
一並傳旨高時明,宗藩之銀允動用1000萬兩撥予地方,糧倉全部打開,部分糧米降價銷售入市,一部用於以工代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