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稟陛下,臣正旦之後就安排進行籌劃,廣泛聽取六部督察院等衙門意見。
夏允彝、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四人也有相應奏報呈遞,預計在月底左右可出具方略!”
“甚好!”
老孫辦事積極,在平陽時給他傳回一道旨意,讓其著手研究對吏治進行改革。
四個後起之秀辦事效率也不差,顯然在自己歸途當中就呈報了各自意見。
“諸位愛卿!”
崇禎正了正身形,緩緩說道:
“民間有句俗語,要讓馬兒跑就要讓馬兒吃草,朕覺得此言甚妙,然倘若無精料喂養,也僅可維持性命,難成馳騁之駿馬!
朕自去歲上半年給官員統一加薪三成,然相當數量仍舊生活艱難,尤其中低級文官。
朕決議在法案中重新製定俸祿標準,包括數量更大之吏員!
今後吏員可以做官,不再終身為吏,唯有改變千年舊製,大明吏治方可一步步走向清明!”
一番話擲地有聲,皇帝再次刷新臣子認知。
自古以來說得難聽一點,吏員形象有時比土匪還要差勁。
拋開朝廷中央不提,以地方為例,地方官意願要靠吏員去具體執行。
吏員沒有晉升渠道,常言道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隻剩下不遺餘力壓榨勒索百姓。
當初萬曆末期開始加征遼餉,後來衍生出一係列加派,多半都是地方巧立名目。
這當中地方官有一半責任,剩下一半得算在吏員頭上。
官老爺搞錢揣腰包,吏員哪裡會眼巴巴看著,大家上下其手瞎搞便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如今這個渠道沒有了,低級官吏紙麵收入本身就偏低,崇禎隻能再次加薪並給予晉升通道。
凡事光靠堵肯定不行,“堵”與“疏”缺一不可。
從自私層麵來說,官員地位受到挑戰,不再那麼吃香,但從長遠而言,卻是一大善政。
ps:
大明吏員分為“正式工”和“臨時工”性質,一般由識字農民或落第秀才擔任。
六部、地方衙門的“經製吏”屬於正式編製。
如戶部書算、刑部胥吏、縣衙六房吏、戶、禮、兵、刑、工房)書吏,監獄、倉庫專職吏員、驛丞等。
白役、幫差屬於臨時工,比如縣衙幫閒、捕快副手、貼書、寫手、戰時抽調的民壯等。
正式吏員隻能從縣衙晉升至府衙以及更高級衙門,但終身為吏,子孫不得參加科舉。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末位一文官出班,音量特彆洪亮。
崇禎一看,見是翰林院侍讀學士黃景昉。
朝會隻限三品以上文武參與,人數限定一百,小官想參加得跑快點去登記,否則就沒名額了,想來此人跑得還挺快。
這家夥非常清廉剛正,缺點就是愛鑽牛角尖,以前沒少被溫體仁收拾。
三年時為張居正恢複諡號,此人多次上書反對,就因為不認可張居正改革之舉,崇尚恢複“洪武舊製”,性格與海瑞類似。
人家張居正都死了那麼多年,改革雖不徹底但絕不至於論罪,平平反完全應該。
此人卻在這種事情上搞教條,屬於極度迂腐且保守那一類。
包括崇禎推出的新政當中,此人認可的政令不多,上了若乾次書批判,隻不過內閣沒鳥他。
若非曆史上不黨不群不降清,極其有民族氣節,與黃道周一道並稱為“閩南二黃”,崇禎早都讓他去地方吃土了。
“準奏!”
崇禎神態自若,一副風輕雲淡。
朝廷允許不同聲音存在,但絕非少數人可以左右,管你會說啥,一律接招便是。
喜歡重生大明1635請大家收藏:()重生大明1635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