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都可以撤,此等衙門有何不可?”
崇禎脫口而出,顯得極其隨意。
他這一說倒清淺從容,臣子們聽起來就如雷貫耳了。
內閣幾個大臣比較了解天子作風,一年來早都習慣,不過還是感到駭人聽聞。
“卿等勿憂,朕隻是作個比喻,此類衙門做不到一刀切,但可予以整合或慢慢取締!”
臣子們聞言,一下子放心不少。
天子做事雷厲風行,萬一馬上就要怎麼怎麼,還真不一定跟得上節奏。
隻要是徐徐圖之就不怕,總有個過程去適應。
其實關於重組衙門這事兒,歸途中崇禎就在醞釀,還羅列出部分條款,隻是未對旁人提過。
按現如今這種勢頭,單以現有六部運轉已經難以消受了,將逐漸不堪重負。
隋文帝創建尚書六省,六部體製於唐朝發展完善。
宋、元、明有所微調,但都大同小異。
若僅局限於農耕經濟,滿足士大夫吹噓的所謂“四海升平”,那麼此等規製毫無問題。
可崇禎是誰啊,他的所有革新都打破了千年舊製,衙門機構自然得與之配套。
六部當中目前戶部最為龐大,黃冊和魚鱗冊就夠他們喝一壺了,還要管錢糧稅收,運籌一切朝廷收支。
朝會上宣布增設地方財政司,就是想在現有框架下規範體製,順便給戶部減輕些許負擔。
如今最清閒的反倒是以往處於風口浪尖的兵部,變得比工部還要閒。
自去年設立軍機處起,兵部實際已經淪為打雜衙門。
籌劃戰事之權、調兵權、任免職權都歸了軍機處和皇帝。
隻有驛站、後勤糧餉調配還在做,但都處於軍機處統籌之下。
原有所屬兵器製造作坊,連同工部相應作坊都歸入大明製造局,兵部已名不副實。
按照崇禎籌劃,未來等同六部的衙門,至少要延伸成十個,隨著時代發展還會更多。
如此王朝方可權責分明,專攻某一個領域。
至於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就不用提了。
祭祀、膳食、養馬、各類排場等,沒必要那麼高大上。
像太仆寺這種養馬機構,實際都在給燕雲馬場打工,早都失去存在的意義。
幾大寺一年到頭也沒多少事可做,官階還那麼高,養一群作用不大的人純屬浪費。
這些為皇帝服務的機構,完全可以整合成一個部門。
就好比蔣校長侍從室之類即可,部分職權予以取締或分配到其它衙門。
見大員們神色各異,想必腦瓜子直轉,崇禎淺笑:
“朕近段時日時常思量,我大明必會蒸蒸日上,現有朝廷衙門需擴充、整合、取締三者相結合,如此方能良性循環!
當下還可勉強為之,然三兩載後必定獨木難支,朕需要重新製定規製!
六部可分作九部、十部乃至十餘部,九大寺可以整合為五寺、兩寺,甚至撤銷部分衙門。
凡事不可抵近方病急亂投醫,應高瞻遠矚儘早未雨綢繆,卿等以為呢?”
臣子們紛紛拱手,但沒有一個人發聲,大家都在咀嚼這番話表露的涵義。
天子說得很明白也很在理,隻是一時半刻不知從何作答。
“陛下,臣慚愧,六部參差不齊,忙與閒兩級分化,尤其戶部瑣事繁多,常常疲於應對。
部分衙門則事務偏少人員冗餘,臣身為首輔難辭其咎,請陛下責罰!”
孫承宗露出愧色,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總得表表態。
當然,他提到的都是事實。
“哈哈哈,舊製承繼千餘年原本無錯,乃朕革新速度過快了。
除開帝王誰有魄力與資格推進?又有誰敢強硬改之?”
崇禎語速不緊不慢,笑容中帶著勉勵與自嘲。
“朕自愧不如隋文帝深謀遠慮,亦趕不上唐宗宋祖之洞若觀火,然朕知曉大明需要什麼。
凡對大明有利之事朕都會去做,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若天下人不理解,守舊之官員出言抨擊,就罵朕一人足矣,與先生何乾?”
“陛下......”
孫承宗泛出陣陣感動,差點熱淚盈眶。
這麼多年了,朝堂上上下下都說天子毫無擔當,老愛發怒總喜歡甩鍋。
這一年來火爆脾氣沒有改,但分得清是是非非。
最大的改變就是膽大心細一點不怕死,對便是對錯就是錯,還勇於承擔一切責任。
他老孫為大明做了很多事,若沒有天子頂在最前麵,他哪裡做得到遊刃有餘。
“陛下英明!”
臣子們也被觸動了,一句英明便是最真誠的響應。
“朕說過徐徐圖之那便不會急於求成,朕準備分為三步,全麵規整大明中樞!
朕意本月之內,務必完成除大理寺以外之八大寺、通政使司相應權責整合。
第二步在今年內對六部、督察院予以擴充及拆分,朕會列出輕重緩急。
第三步利用兩至三年光景查漏補缺,最終形成符合大明需求之新中樞體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