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鏢局稀少,不足以支撐往來信物,亦無周全之保障,順路熟人又能碰到幾個呢?
有家底之人尚可讓仆從專程投遞,然路途遙遠花銷頗大且生死難料,一般人如何能夠負擔?”
皇帝已經說到了點子上,臣子們全都認真聽著。
“驛站乃官員腐敗之地,朕將地方管轄權收回變由戶部直接撥銀,兵部車馬司直管到底。
如此可杜絕地方官借驛站斂財,然過往官員於驛站吃喝住行分文不花。
朕敢保證即使在嚴令之下,亦無法確保流官不貪不拿!
朕恢複驛站隻可保文書暢通,將報紙交由驛站傳遞,是想讓天下百姓儘早獲知朝中大事。
可驛站一直靠朝廷維持絕非長久之計,唯有在官方督導下自負盈虧,方細水長流矣!”
“陛下,恕臣鬥膽,陛下是指歸入皇家集團後如商家般經營,民間亦可利用其傳遞書信?”
“正是!”
黃道周不是傻子,到這個份上他再不延展一下的話,那就太過木訥了。
“按朕之構想,驛站吃喝住行向百姓全麵開放,無論官員與否均不再免費!
皇家集團屆時可製定出相關收費標準,官員按實向朝廷報銷,一律童叟無欺!”
“如此可避免流官吃拿卡要,而開放百姓,則驛站空閒屋舍可充分利用增加收入!”
“確實!”
“還有就你黃大人無須再請鏢局代勞了,也許僅花數兩銀子即可帶信回家。
時日上不過消耗一二十天,讓仆人專程之事更用不上,既安全又快捷,豈不美哉!”
“陛下,此舉大善矣!”
“陛下,臣附議!”
“臣附議!”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看到了好處,眾官員欣喜若狂拱手,包括內閣幾個老革命也紛紛點頭。
大明官員都是流官,向來在本省以外任職。
初衷為避免與本鄉人同流合汙,甭管實際意義大與否,長期在外誰又不思念家鄉呢。
加上交通不便相隔千山萬水,還無正規交流途徑,自古家書值萬金就是這麼來的。
“諸位,朕會讓皇家集團製定出詳細方略,寄信寄物皆可,且收費合理保障周全。
朕做不到對民間六百裡加急,然日行兩百裡甚至三百裡,朕以為問題不大!”
臣子們興奮起來,按現有情況,天子說的確實能做到。
去年宣府一戰繳獲數萬馬匹,相當一部分都充斥到了就近諸省驛站。
當下驛站效率頗高,那批戰馬功不可沒,還為朝廷節約一大筆經費。
不過話又說回來,像兵部車馬司這種機構,品級不高卻管著全國驛站,要做到細微化管控明顯不太可能。
皇家集團基本已覆蓋全國各省,讓他們去搞效率上肯定遠超朝廷直管。
“諸位請放心,向民間開放不會影響公文傳遞,初期仍將以保障朝廷為首要!
不過朕也要告訴卿等,驛站隻會越來越高效便捷,卿等儘管拭目以待!”
“陛下英明!”
天子咋想得出如此周到之事啊?其智慧簡直驚為天人!
臣子們震撼的同時全都喜笑顏開,不由各自議論起來。
大明商旅本來就多,取締百業限製後人口流動也將逐漸增大。
人們錯過城池也無妨,多出一個驛站可供選擇,比住客棧還安全,百姓何樂而不為?
最關鍵寄信寄物簡直太方便了,眾人都盼著儘早完成改製,他們得給家人去封家書。
氣氛很好,崇禎喝他的茶,任由臣子們暢談。
先前他隻提了句驛站效率會越來越高,其實裡麵的內容多得很,就沒必要在這裡說了。
科學院發明的水泥改良了數次,聽說效果還過得去,他得找個時間去看看。
條條大路通京師,驛站隻是其中之一,那時候才是大明真正騰飛之日!
參考消息:
《大明會典》、《九邊圖說》記載,凡驛傳,六十裡一驛。
永樂至正德年間為大明驛站巔峰時期,全國驛站1200餘所,通常陸路每200裡上下一處大驛,40至80裡一處小驛。
大驛站通常配備驛馬百匹,驛卒數百,中小驛站配馬20至50匹,驛卒數十。
九邊與平原區域偏稠密,西南山區間隔略大,京杭運河水路驛站通常間隔100裡左右。)
喜歡重生大明1635請大家收藏:()重生大明1635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