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的晨鐘還在梁間縈繞,陳硯秋已策馬奔至汴河碼頭。昨夜彌勒殿的密檔餘悸未消,此刻懷中那方銅雀硯突然發燙——硯底滲出羊脂般的凝露,在辰時光線下顯出一幅塞外地圖。
“是羊胃膜密寫術。”崔月隱用銀簪挑起凝露,對著日光顯出西夏文密碼,“需用堿草煙熏顯形。”
眾人急返寒林社密室,墨娘子取來嶺南特產的益智子炭。青煙繚繞中,羊胃膜上的密碼逐漸轉化為漢字,落款竟是失蹤多年的陳襄!
“秋兒見字:西夏‘鷹房’已製堿草煙彈,擬乙巳年八月初三投於江南貢院井中。”陳硯秋指尖發顫地撫過父親筆跡,“另,汝母林氏未死,現為西夏‘文運庫’掌書...”
字跡到此突然模糊,唯餘個砭石針刻的星象圖。趙明燭用異色瞳細觀,驚覺這是西夏仿建汴京貢院的地牢方位圖:“令尊竟將西夏最機密的‘鷹房’布局都摸清了!”
未時的日頭正毒,密信突然開始自燃。墨娘子急取澄心堂紙覆壓,火熄處顯出新內容:“八月朔日,駝隊運煙彈假扮回鶻藥商,走秦風路入浙。”
崔月隱立即攤開漕運圖:“秦風路有十八處驛棧可供歇腳,最快七日可達臨安。”指尖劃過輿圖時,突然在衢州處停頓,“此處有韓似道舊部經營的藥材行,或是中轉據點。”
申時的雷雨來得猝不及防。雨水濺濕輿圖,墨跡暈染處竟顯出隱形標注——每個驛站旁都注明了接應人的耳後特征:“砭石針標記,形如昴宿”。
“是鬼貢院的餘孽!”趙明燭瞳孔驟縮,“當年嶺南流放地的罪臣之後,竟被西夏網羅為諜。”
酉時三刻,寒林社的鷂鷹帶回更駭人的消息:江南各州府的堿草庫存突然激增,且采購記錄均偽造為“防治瘴癘用藥”。墨娘子比對賬冊時發現,所有采購均通過泉州蒲氏商行——那個專營南洋致幻藥材的百年老號。
戌時的燭火下,陳硯秋用父親所授的“璿璣破譯法”解讀星象圖。當堿草煙熏至第七遍時,圖側浮現出血書小字:“煙彈藏於佛經雕版夾層,計三百六十箱,恰應周天之數。”
眾人恍然想起:今歲正是《開寶藏》雕版重刊之年,各地印經院皆需新請經版。若將堿草煙壓製成薄片夾入雕版,確可瞞天過海。
亥時的更聲中,崔月隱突然擊案:“是了!《開寶藏》的雕版向來由京兆府刻印,而京兆府尹正是...”他蘸茶在桌上寫了個“夏”字——那位與西夏王室聯姻的宗室子弟。
子時的夜風卷著潮氣,墨娘子攤開剛收到的暗樁密報。原來京兆府刻印坊的三百名工匠,近日皆被安置於城西彆院“休養”,取而代之的是批耳後有砭石針印記的新匠人。
醜時暴雨如注,陳硯秋在燈下細觀父親密信材質。羊胃膜的鞣製手法顯是契丹工藝,但縫合線用的卻是川蜀特產的金絲楠木皮——分明是多方勢力勾結的產物。
寅時鷂鷹再至,爪上係著半截燒焦的賬頁。殘存字跡顯示:已有七十八箱“經版”運抵揚州,暫存於蕃坊波斯寺。墨娘子立即畫出波斯寺水道圖:“寺中有暗渠直通貢院飲水井!”
卯時的晨光穿透窗紙,陳硯秋突然想起父親慣用的“三重加密”。他取來堿草灰混入青鹽,輕輕擦拭信紙邊緣。果然顯出最終預警:“八月朔日,西夏使團借賀壽為名入京,實攜‘文運庫’曆年所竊科舉氣運,欲灌入汴京貢院地脈。”
辰時的汴河喧鬨如常,眾人卻如墜冰窟。原來堿草煙隻是幌子,真正殺招是盜竊數十年的文運反灌——若讓西夏得逞,大宋未來十年的科舉氣運將儘歸敵國。
巳時整,趙明燭的異色瞳突然流下血淚。他透過虹膜看見可怖景象:汴京貢院地底的砭石陣正在鬆動,某些刻著進士姓名的石樁已浮現裂紋——這是文運外泄的征兆!
午時的烈日下,陳硯秋割腕取血,以血代墨在輿圖上標注。鮮血流過之處,顯現出父親暗設的十七處攔截點。每處都標注著負責人的暗號:“青城道士”、“峨眉比丘”、“洞庭漁翁”...
未時的蟬鳴聒噪中,墨娘子突然破譯了父親最後的密碼。那些看似淩亂的星象標記,實為用《崇天曆》加密的集合時辰:“七月廿八日酉時三刻,錢塘江口六和塔頂。”
申時的雷暴再度降臨,陳硯秋冒雨衝出院門。他對著汴河方向重重三叩首——父親選擇在錢塘江現身,分明已存死誌。那個距離西夏鷹房最近的位置,那個潮水可吞沒一切秘密的險地。
酉時的霞光如血,寒林社全體對著東南方舉起堿草煙。青色煙霧聚成陳襄虛影,在暮色中微微頷首。陳硯秋聽見父親最後的心傳:“護住文脈,莫問生死。”
戌時的汴京華燈初上,陳硯秋在銅雀硯上刻下新誓:“乙巳年八月初三前,必斷文運之劫。”硯底滲出的露水突然泛金,映出未來江南貢院的盛景:三百六十名寒門學子正在丹桂飄香中揮毫潑墨。
亥時的星河垂落,那些被父親標記的攔截點陸續傳來鷂鷹訊息。各地隱士紛紛出動:青城道士封住了劍門關驛道,峨眉比丘截住嘉陵江漕船,洞庭漁翁更鑿沉三艘可疑藥船。
子時的萬籟俱寂中,陳硯秋忽覺懷中發熱。取出父親遺留的砭石針,見針尖自指西北——那是陳襄用最後氣力傳來的方位:西夏鷹房的核心密室,就藏在興慶府大佛寺的彌勒座下。
寅時的晨露未曦,最後一支鷂鷹帶回血書。父親用最後氣力寫道:“佛臍藏《文運歸宗譜》,可逆轉運勢。”字跡被水漬暈染,唯餘個“林”字清晰可見——那是母親的名字在星空下熠熠生輝。
卯時的曙光中,陳硯秋將父親所有密信收入銅匣。匣蓋合攏時,突然傳出陳襄的遺韻:“吾兒切記,文運在人不在天。”聲音穿越千山萬水,與江南的潮聲融成一片。
喜歡不第河山請大家收藏:()不第河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