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你能想象這樣的情景嗎?”楚老突然問道,聲音輕得隻有蘇明遠能聽見。
蘇明遠心中一凜,沉默片刻後回答:“在大啟王朝時,我隻知中國為天下中心,外邦皆是蠻夷。如今看來,是何等狹隘。”
楚老點頭:“我祖父的筆記中記載,往生司最初隻關注中華文明,後來才逐漸意識到文明無界。可惜那時閉關鎖國已成定局,他們的理念太超前了。”
蘇明遠想起自己作為狀元時,也曾抱有“天朝上國”的優越感。穿越到現代後,親眼見到這個多種文明共存、交流互鑒的世界,才真正明白往生司後期理念的價值。
“楚老,您相信人有前世今生嗎?”蘇明遠突然問道。
楚老若有所思地看著他:“我祖父相信往生司的人會以某種方式回來,繼續守護文明的使命。他說文明如生命,總會找到延續的方式。”
蘇明遠沒有回應,但心中湧起一股暖流。或許他的穿越不是偶然,而是一種文明的延續。
——
下午的“跨文化工作坊”中,蘇明遠親自指導學生。一組學生正在討論“時間觀念的不同文化解讀”。
“中國人似乎更注重循環的時間觀念,而西方人更傾向於線性時間觀。”一個英國學生說。
蘇明遠加入討論:“在中國古代,時間既是循環的——如四季更迭,又是線性的——如曆史記載。這種看似矛盾的概念其實可以共存。”
他拿起兩支筆,一支在紙上畫了一個圓,另一支畫了一條直線,然後將兩張紙重疊對著光:“看,它們可以形成一個新的圖案。”
學生們好奇地圍攏過來,發現重疊後的圖案確實既有循環感又有方向感。
“這就是文明對話的魅力,”蘇明遠說,“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創造新的可能性。”
一個中國學生突然問:“蘇先生,您覺得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會失去文化多樣性嗎?”
蘇明遠思考片刻,指了指窗外泰晤士河畔的景觀:“看那棵老樹,它嫁接了幾種不同的枝條,卻長得更加茂盛。文明也是如此,真正的對話不會消除差異,而是在交流中產生新的多樣性。”
他停頓了一下,補充道:“恐懼差異是本能,但擁抱差異是智慧。往生司最初害怕外來文化影響,後來才明白,文明如活水,不流則腐。”
學生們若有所思地點頭。蘇明遠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如此自然地提到了往生司,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小心翼翼。楚老的出現,似乎讓他更加接納自己的過去與現在的連接。
——
傍晚,開學慶典進入高潮。在書院的中庭,一場特彆的燈光秀開始上演:中國傳統書畫與西方現代藝術通過光影技術交織共舞,象征著文明的對話與融合。
蘇明遠被邀請做閉幕致辭。他站在台上,望著台下不同膚色的麵孔,心中湧起一股跨越時空的感動。
“四年前,我站在往生司遺址前,說那裡曾是誤解的終點,今為理解的起點。”蘇明遠的聲音沉穩而有力,“今天,明遠書院倫敦分校的開幕,標誌著這個起點已經拓展到了更廣闊的世界。”
他稍作停頓,繼續道:“我們不要文化的搬運工,盲目地將一種文化照搬到另一種環境中;我們要文明的翻譯官,能夠理解不同文明的內核,並在新的語境中賦予其新的生命。”
掌聲如潮水般湧來。蘇明遠看到楚老在人群中微笑著點頭,那眼神仿佛在說:這就是往生司未能完成的使命。
“讓每個走出書院的人,都能在自己的文化根脈上,嫁接世界文明的枝葉。”蘇明遠以這句在分校奠基儀式上的話作結,“因為文明的真諦,從來不在固守堡壘,而在打開窗戶,讓風吹進來,讓光透進來。”
典禮結束後,許多人都留下來繼續交流。蘇明遠注意到那個英國女生正在與一位中國學生熱烈討論著什麼,兩人手舞足蹈,眼中閃著光。
阿林走到蘇明遠身邊,感慨道:“看,對話已經開始了。”
蘇明遠點頭,忽然想起四百年前,他作為狀元郎在宮廷宴會上即興賦詩,讚美大啟王朝的文明輝煌。那時的他,何曾想過有朝一日會站在泰晤士河畔,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與融合?
“蘇先生,有人送來一件禮物,放在您的辦公室了。”助理艾瑪過來小聲說。
蘇明遠告辭後走向辦公室。桌上放著一個長形木盒,打開後,他屏住了呼吸——裡麵是一卷古老的畫卷,附有一張紙條:
“在家中發現此物,據祖父記載,乃往生司第七號成員蘇狀元之作。今物歸原主,願文明之火,永傳不熄。——楚”
蘇明遠雙手微顫地展開畫卷,那是他四百年前親手繪製的《萬國來朝圖》,描繪了各國使節到大啟朝貢的盛況。那時的他,懷著天朝上國的自豪感,將外來文化視為朝貢與臣服。
如今再看此畫,他有了全新的感悟:文明之間的交流,不應是單向的朝貢,而應是雙向的饋贈。
窗外,夕陽西下,泰晤士河被染成金紅色。蘇明遠卷起古畫,微微一笑。
往生司的使命結束了,但文明守護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新的章節。
喜歡我來現代當明星請大家收藏:()我來現代當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