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幫演武場的晨霧還未散儘,一陣細碎的“蟲鳴”突然傳來——不是林間的蟬噪,而是拳風帶動衣袖發出的輕響。眾人循聲望去,場邊站著個精瘦的中年漢子,身著短褂,雙手微屈如螳螂前足,指尖並攏似利刃,腳步輕挪間,竟真有幾分螳螂捕食的靈動。
“在下王正誼,人稱‘大刀王五’,”漢子拱手行禮,掌心卻始終保持著微屈的姿勢,“今日不是來獻刀法,而是帶了套‘螳螂拳’,想教弟兄們幾招‘以巧破拙’的真功夫。”說著他上前兩步,雙手突然快如閃電,指尖在身前劃出三道殘影,“這叫‘螳螂捕蟬’,專破對手的直拳硬招。”
君正剛練完回馬槍,見狀忍不住上前切磋:“我出直拳,王兄試試破招?”話音未落,他便一拳直搗王正誼胸口。眼看拳頭要擊中,王正誼卻突然矮身,左手如螳螂鉗般纏住君正手腕,右手指尖輕點他肘間穴位,君正隻覺手臂一麻,拳頭竟再也遞不出去。
“螳螂拳的妙處,在‘抓、拿、封、閉’四字,”王正誼鬆開手,演示著招式拆解,“對手力大,就借他的力;對手招猛,就卸他的勁。你看這‘刁手’,能扣住對手關節;這‘崩拳’,專打他的破綻空當。”他邊說邊動,身形忽左忽右,雙手開合間,竟真如螳螂般,看似纖細的手臂,卻透著不容小覷的力道。
陳文瀚看得興起,也上前討教。他故意使出剛猛的掌法,王正誼卻不硬接,而是以“閃轉騰挪”避開,趁陳文瀚舊力剛泄時,突然以“螳螂點穴”戳向他腰側。陳文瀚慌忙後跳,心中暗歎:“這拳法看似輕巧,卻處處藏著算計,果然是‘以柔克剛’的好路子。”
正練到酣處,山下突然跑來幾名村民,氣喘籲籲道:“有夥山賊拿了砍刀,要搶咱們的曬穀場!”王正誼當即擼起袖子:“正好讓弟兄們看看螳螂拳的實戰!”眾人趕到曬穀場時,十餘名山賊正揮刀砍向穀堆,村民們嚇得縮在一旁。
“都彆動!”王正誼大喝一聲,率先衝了上去。一名山賊舉刀劈來,他不閃不避,反而伸手一抓,精準扣住對方刀刃,順勢借力一拉,山賊重心不穩向前撲來,王正誼再以“崩拳”擊中他小腹,山賊當場倒地。另一名山賊從側麵偷襲,王正誼卻突然轉身,雙手如鉗般鎖住他手腕,輕輕一擰,砍刀便“當啷”落地。
丐幫弟子們見狀,也學著王正誼的招式上前。有弟子被山賊的大刀逼得後退,想起“螳螂捕蟬”的破招,突然矮身抓向對方手腕,竟真的奪下了刀;還有弟子用“刁手”纏住山賊手臂,配合拳腳,很快便將山賊製服。
戰鬥結束後,村民們捧著新米感謝,王正誼卻擺手拒絕:“教拳是為護民,不是圖報答。”他轉頭對陳文瀚說:“這螳螂拳,本就是山野村民為了自保琢磨出來的,如今能教給丐幫弟兄,護更多人平安,才算沒白費功夫。”
此後幾日,王正誼留在總舵傳授螳螂拳。演武場上,“蟲鳴”般的拳風聲此起彼伏,弟子們漸漸悟到“以巧勝拙”的道理。陳文瀚望著眾人練拳的身影,再看看手邊的玄鐵劍、打狗棍,心中愈發清楚:守護江湖,從不是靠一兩件神兵或剛猛的功夫,這些藏在市井、源於生活的“巧勁”,同樣是護佑蒼生的硬實力。
夕陽下,王正誼演示著最後一招“螳螂展翅”,雙手張開如翼,目光銳利如炬。陳文瀚知道,這看似平凡的拳法,又為江湖的安寧,添了一道堅實的屏障。
喜歡鹿鼎記之四十二章經秘聞請大家收藏:()鹿鼎記之四十二章經秘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