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筠支教結束前的那晚,她常帶班級的孩子們和各位老師一起,給她開了個小型的歡送會。
大家在空地上點燃了篝火,圍著一起唱歌,聊天,講故事。
孩子們的歌聲與山野間自然的風景一樣,天然就有淨化心靈的能力。
應筠用手機記錄了一小段稚嫩的童聲,給葉嘉淮發了過去。
時隔一年,他們的聊天框終於又開始有了新的內容。
大部分都是葉嘉淮給她發的傷口報備圖片。
傷口拆了線,一點點在愈合,但那兩道疤,卻永遠留在了他的手臂上。
應筠每到深夜的時候,總會把這些圖片翻了又翻。
那時,她還尚且躊躇不定,但有一個念頭,卻無比堅定。
她再也不會忘記他了,葉嘉淮這個名字,印刻進了她的心底,成為她成長過程中,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會讓她銘記一生的人啊。
這段時間,他們除卻傷口圖片,“收到”這類生硬的字眼之外,也會有一些簡短的對話,幾乎都是由葉嘉淮發起的。
葉嘉淮不是一個善於閒談的人,從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但應筠感受到了,葉嘉淮在努力的,學習給她分享生活。
應筠一直克製著自己,不敢回應太多,直到今天。
剛剛的視頻,是應筠近來第一次主動給他發消息。
縈繞了在她心中那麼多年的迷障消除了嗎?她能心無旁騖地邁向下一步了嗎?她能像葉嘉淮愛自己一樣,也去義無反顧的愛他了嗎?
這是應筠最近在反複自問的幾個問題。
她習慣用固有的思維去思考,想要一個確切的結果。
但應筠慢慢體悟到,人生中等待解答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並不是每一種都有答案。
成長,轉變,更多是一種過程感受,遇見的人,走過的路,都會使人在無形中不斷累積思考。
這好似是一條長而緩的路途,但心胸的開闊與釋然往往發生在某一個瞬間。
好比今夜,好比此刻,應筠突然就有了去和葉嘉淮分享這份令她難忘美好的衝動。
消息發出去,她無比的輕鬆,頗有一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暢然感。
她想,在這個星光燦爛的夜晚,好像是有什麼不一樣了,最鮮明的一個感受在於,她好像找回了重新走向葉嘉淮的勇氣。
有小朋友來拉她的手,應筠放下手機,走到人群裡,笑著和孩子們一起高高舉起手又放下。
在這略有些寒涼的晚風中,應筠出了一身的熱汗。
她氣喘籲籲地擺擺手,又重新在椅子上坐下,玉兒倫跑向她,有些委屈地喊了她一聲:“應老師。”
“怎麼啦?”應筠拉過她的手,溫柔地笑了笑。
玉兒倫拽著她的衣袖小心翼翼地問:“老師,你還會回來嗎?”
“當然會呀,老師一定會回來看你們的。”應筠肯定的點點頭,又伸出手指,說:“老師和你拉勾。”
小姑娘開心地和她勾完手指,伸出小手抱住了她,和她保證說:“老師,我會努力學習的,我以後也會去看你的。”
應筠欣慰地勾起唇,真摯地和她承諾:“好,老師一定等你。”
小姑娘的背影又融入到夜色裡,蹦蹦跳跳的,連清冷的月色都變得活潑起來。
應筠看了好一會兒,才收回了視線,她翻開被她合在一旁許久的手機。
點亮屏幕,赫然顯示著一條來自幾分鐘前,未接通的視頻通話記錄。
是誰呢,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