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是呀,縫紉機的用處可大著呢!”王幺娘點了點頭說。
“當時,縫紉機以上海產的‘飛人’牌和‘蜜蜂’牌為最好,北京產的‘燕牌’也很不錯,價位都在150元左右,要想買還得勤巴苦掙勒緊褲腰帶攢錢才行。”
“嗯。”王幺爸和王幺娘都點了點頭。
“而‘一響’呢,就是收音機。過去老百姓都管收音機叫新聞‘廣播’‘話匣子’,也有叫它‘戲匣子’的。那時沒有電視機,一個公社都很難找到一台,而收音機相對來說要多一些,所以它就成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娛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時,收音機的節目真是豐富多彩,有戲曲,京劇能聽到很多名家唱段,如劉蘭芳的評書,梅蘭芳的京劇,新鳳霞的評劇等名家的精美劇目。記得當時有一個兒童廣播節目,一打開收音機旋鈕,廣播裡就是‘打開咱們的收音機,小朋友拍手笑嘻嘻。聽什麼,聽故事……’,其中孫敬修爺爺講的少兒故事非常吸引人,聽得很多娃兒們如癡如醉,媽媽喊吃飯連喊幾道都不肯離開。”王二哥繼續說。
“對對對……對,我有空也到過有收音機的徐二爺家聽過。”王幺爸說。
“收音機能聽到相聲,也能聽到快板,還有山東快書、京韻大鼓、單弦、二胡、笛子等等許多的曲藝、聲樂節目,相聲節目時常把人逗得前仰後合哈哈大笑。還有劉蘭芳、袁闊成等名家說的評書,每天一到結尾都是那句“要知詳情,且聽下回分解”,真叫人心欠欠的,叫人聽上癮,聽了上段想聽下段。還有很多名家演唱的歌曲,如收音機最開頭的廣播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東方紅》《在那桃花盛開的故鄉》《讓我們蕩起雙漿》等等,更是叫人百聽不厭。”王二哥說。
“收音機帶給了我們外麵許許多多不曉得的東西。”王幺爸說。
“反正收音機挺招人喜歡的,可畢竟那時大家都很窮呀,如果誰家能有一台收音機,真的很不錯了。每次一打開收音機,都能吸引團轉地鄰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特彆是小娃兒,大家迅速圍攏過來,聚精會神側耳傾聽收音機裡麵的新聞、廣播節目,硬是不聽到節目停台停播不罷休。”
“那時就是文化生活太少了,哪像現在喲!”王幺爸說。
“說到最後個‘哢嚓’照相機,也是那個年代青年們追求的大件兒目標之一。記憶中那時常見的照相機不外兩種,一種型號為135,一卷膠卷能拍36張。一種型號為120,方形能照12張,長形能照16張。那時沒有彩色照相機,都是黑白的。”王二哥說。
“照相機更高檔,農村基本上沒有。”王幺爸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台國產‘海鷗’牌相機,上海產120塊錢一部,質量相當好,照出的照片特彆清晰。另外還有價格170多元一台的國產‘紅梅’牌相機,帶閃光燈,也是中國常州生產,質量也相當不錯,有的用了幾十年都還可以再用。再發展到後來,出產了一種小巧玲瓏,比一盒香煙還小一點兒的‘卡片’相機,裝在衣服口袋裡也非常方便,這是數碼相機,隨便照隨便拍多少張都不用膠卷兒,想照多少照多少,不好的照片可以隨時刪除,成本和費用比膠片相機減少很多很多。現在高科技日新月異,原來的老式相機‘海鷗’‘紅梅’早已退出了曆史舞台,膠卷更是沒有賣了早已被淘汰。後來的數碼手機橫空問世,以更加輕巧、靈便、快捷、時尚,徹底打敗了傳統相機,成為了現代人拍照的主流,三轉一響帶‘哢嚓’就這樣慢慢地走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漸漸遠去的曆史,隻在人們的心中留下深刻而難忘的記憶。”王二哥非常感慨地說。
“擺了這麼多,還有一個龍門陣,就是當初的‘萬元戶’,也是一個非常引人關注的。”王幺爸說。
“對!”王二哥說,“萬元戶,就是指存款或收入在1萬以上的家庭居民戶。萬元戶這個名詞是1970年代末產生的。那個年代的萬元戶相當不得了,1萬元可以買很多的東西。那時米0.14元一斤,肉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壓歲錢12角,那個年代存款能有1000元彆人都會對你刮目相看。一般工人工資每月28元,一年才336元,萬元戶一年就相當於普通工人將近30年的收入。”王二哥說。
“當時婆城威遠一個叫雙岐公社的地方,樹立了一個萬元戶典型,記得好像這萬元戶姓謝,他家不是純粹靠種地,而是有一個家庭作坊式的造紙廠,這個造紙廠是造啥紙的呢?是造‘草紙’,就是前麵我們擺過的封白糖禮品,用穀草造的包裝紙。這種紙呢,製造原理跟過去古代造紙工藝一樣,先是將穀草從農民田裡收回來,加一些化工原料在水池中浸泡,浸泡後撈出瀝乾,放到很大很大的石碾磨上,讓牛拉著碾壓,當碾壓成一絲一絲的黃色細纖維狀,再浸入另一個製漿池中製作紙漿,然後再用一長方形,四邊釘有木條,底麵蒙有半透明網紗的‘抄紙盤’,將紙漿抄入紙盤,在水池中左右前後搖擺晃動,讓紙漿厚薄均勻地鋪開、抹平,再將抄紙盤提升出水池,將紙盤中的濕紙倒出、晾曬,直到乾透,人工收集起來,再用紙刀切割成一張張規格適合包裝用的紙,多少張一刀捆),捆紮包裝即為成品。”王幺爸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樣的紙,如今再也見不到了!”王二哥說。
“就是。這種紙,又厚重又粗糙,纖維又長又多,根本不能當作書寫的紙,連當揩鼻子鼻涕)和擦屁股都嫌太粗太硬了,隻能當劣質包裝材料用。當時這家造紙農民萬元戶,由於是農村小作坊式生產,每年生產量有限,上級要樹立他為萬元戶典型,左算右算始終不夠資格,這啷個辦嘛?於是上級眼睛一閉計上心來,將他家窩窩裡的雞鴨鵝好多隻,圈裡大小豬兒好多隻,還有地裡梨兒李子等果樹好多棵,田地未收的麥子、黃穀產量多少,家裡剩餘的苞穀、麥子、穀子糧食多少,甚至蔥蔥蒜苗萵筍青菜牛皮菜都標了價格,最終才勉強湊夠1萬元合了格。”王幺爸說。
“哈哈哈……哈,這樣的的萬元戶,如今遍地都是,哪家哪戶沒有個幾萬元的存款,就是農村的農民,恐怕也有很多達到了幾千萬吧元標準喲!”王二哥哈哈大笑地說。
“可不能這麼說,過去的萬元戶,雖說是湊出來的,但過去的購買能力,比現今的強到哪裡去了,過去1萬元相當於而今225萬元,就是拿到現在也是富豪。雖然說現在的收入是過去的120多倍,但購買力就差得太遠了!”王幺爸說。
“就是、就是,過去這種所謂的萬元戶,早已成為了一種曆史囉!”王二哥和王幺娘都點著頭說。
喜歡王二哥歪傳請大家收藏:()王二哥歪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